屢出·張謇
屢出真成慣,孤懷亦自遙。
小車猶擇路,獨木已當橋。
鸛影中霄月,蛙聲半夜朝。
無人能共語,默默斗旋杓。
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作者張謇是近代一位實業家。他一生致力于興辦實業和創辦教育事業。詩雖為馀事,但成就較高。林庚白曾云:“同光詩人什九無真感,惟二張為能自道其艱苦與懷抱。二張者,之洞與謇也。”《屢出》正是這樣一首“能自道其艱苦與懷抱”的詩篇。
據《清代七百名人傳》記載,張謇“決棄仕途”,“謀振興實業以救孱國”,為此,他“常奔走南京、湖北、通州、上海間,謁官紳富戶,冀得巨資,而世多鄙倍,往往譏嘲相加,……每于黃浦灘頭,搔首自嘆。”這首聯中的“屢出真成慣”,正是詩人多年來奔波與勞碌的概括反映。“屢”乃多之意,出而成“慣”,足見其出之多,加一“真”字,肯定、強調之外,又包含著詩人的自嘲與感慨。然而,志士情懷,幾人能知,二句中的“孤”字,流露出詩人的落寞和悲寂。古人云:“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勞,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詩人志在匡濟天下,雖負“孤懷”亦能自遙,一個“亦”字,既顯示了作者的氣度,又表明了詩人的決心。這兩句相互對照,襯托出詩人的曠達與豪情,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小車猶擇路,獨木已當橋”,這兩句仍寫作者事業上的艱難曲折。作者以小車作比,愈見其勢單力薄,舉步維艱,和首聯中的“孤懷”相照應;雖然如此,他還是要選擇道路,認定目標,堅定地走下去,即便到了萬不得已而又別無選擇的困境,也只好以獨木為橋,勇敢地向前去。句中的“猶”、“已”兩個虛字用得極好,“猶”顯示了作者不甘低頭,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已”則表露了作者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孤注一擲,義無反顧的勇氣。這兩句,既是自道艱苦,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黑暗現實對有志之士的束縛和壓抑,語淺而意深,頗令人回味反思。
頸聯的“鸛影中霄月,蛙聲半夜朝”兩句寫景。朝,同潮。詩人從沉思中清醒過來,凝神定望,只見月已當空,清冷的月光灑向大地,映出了棲息的鸛鳥的影子,夜半時分,唯有蛙聲、潮聲清晰可聞,更襯托出周圍環境的寧靜。王國維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一聯中,一靜一動,以動襯靜,以環境的靜寂來襯托詩人的孤獨、寂寞,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渾成。
詩的尾聯“無人能共語,默默斗旋杓”,再次表明詩人的心跡,既然沒有可以共同交談、相互理解的人,那就像天空中的杓星一樣,默默地旋轉吧。杓,北斗七星柄部的三顆星,又稱斗柄、杓星。看來,孤獨、寂寞并沒有壓倒詩人,相反,他意志彌堅,“默默斗旋杓”透露著作者的頑強和堅韌。
這首抒懷小詩,在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上,體現著漢代《古詩》那種“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述情”(《文心雕龍·明詩》)的藝術特色,而又富有個性,有獨創。用語頓挫有力,行文以氣貫注,風骨綽然可見。狄葆賢評張謇詩云:“雄放峭峻,肖其為人”。是最恰當不過的。
上一篇:落花詩(選一)·歸莊
下一篇:馬草行·朱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