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小學史》,胡奇光著。在漫長的歲月里,漢民族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研究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研究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共同標幟的漢語漢字。就是在中印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之際,漢民族吸收外來的新知識,也往往從研究本民族語文的實際需要出發。他們還給那種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的學問,起了一個十分別致的名字,叫做“小學”。
作者在《中國小學史》中,從一個新的角度,即從文化史的角度去考察,去探索,以便通過對中國小學發展歷史的概括和敘述,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質。本書從小學與名學、經學、文學、考據學等學科里展示了我國小學的發展歷程。其主線是“詞與物”的關系。這條主線將小學與別的文化形態(如名學、經學、詞曲學、考據學、考古學等)貫穿起來。同時將小學史的基點放在了文字、音韻、訓詁的內在關系上。這樣,所涉及的面相當廣泛。本書共分6個章節,依次為:小學的發端——先秦時代;小學的創立——兩漢時代;小學的發展——六朝隋唐時代;小學的轉折——宋元時代;小學的終結——清代。書中的引文,反映了包括港臺在內的我國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所釋小學術語,不少是參照了《辭海·語言文字分冊》。
《中國小學史》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為周谷城主編的《中國文化史叢書》之一。
上一篇:《三字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