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項王廟·嚴(yán)遂成
云旗廟貌拜行人,功罪千秋問鬼神。
劍舞鴻門能赦漢,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獨(dú)為靈均。
這首七律是一首詠史詩,作于嚴(yán)遂成晚年歷游豫、楚、滇、黔,登臨訪古時。
烏江,今名烏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處。史載垓下一戰(zhàn),楚霸王項羽被漢王劉邦擊敗,逃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暫避江東,重振旗鼓,他以“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后世在烏江邊修建項王廟,紀(jì)念這位生作人杰、死為鬼雄的歷史偉人。這首詩就是詩人尋訪烏江項王廟時的題詩。詩人評說項羽的千秋功罪,顯示了深邃的史識,表達(dá)了深沉的哀悼。
首聯(lián)從項王廟的氣勢、氛圍落筆,引發(fā)對項羽的評價。項王廟前,象征神靈的云旗高聳;項王廟中,項羽的神像受到過往行人的崇祀和膜拜。面對這虔誠、崇敬的情景,詩人卻深刻地提出項羽的千秋功罪的問題。“問鬼神”而不問人,正因為人們未能真正了解、正確評價項羽。頷、頸二聯(lián),分別從功、過兩方面評論項羽。項羽功在赦漢和亡秦。秦二世三年(前207),在著名的鴻門(今陜西潼東)宴上,“項莊(項羽的堂弟)舞劍,意在沛公(劉邦)”,欲乘機(jī)刺殺劉邦,項羽不忍下手,致使劉邦乘隙脫身,表現(xiàn)了項羽的磊落胸懷和博大器度。同年,秦兵圍困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項羽率兵救援,兵渡漳河后,破釜沉舟,持三日糧,拼死決戰(zhàn),終于攻破秦軍主力,體現(xiàn)了項羽的剛烈勇猛和顯赫戰(zhàn)功。項羽過在不善用人。他的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的范增,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后中劉邦反間計,削范增權(quán)力,范增忿然離走,病死途中。自此,項羽再無得力謀士。公元前202年,在楚漢最后決戰(zhàn)中,與劉邦合兵垓下圍困楚軍,最后消滅項羽的韓信,原先竟是項羽的部將。他因?qū)覟轫椨皤I(xiàn)策不用,后逃歸劉邦。正因為不善用人,項羽終于自刎烏江,演出了一場英雄末路的歷史悲劇。尾聯(lián)哀悼項羽。戰(zhàn)國時楚地之歌哀怨動人,其中《楚辭·招魂》,據(jù)說是楚國大辭賦家宋玉為招愛國主義大詩人屈原的生魂而作。詩人認(rèn)為如今《楚辭·招魂》不僅為招屈原之魂,也表達(dá)了對項羽的悼念。
清袁枚《隨園詩話》云:“讀史詩無新義,便成《廿一史彈詞》。雖著議論,無雋永之味,又似史贊一派,俱非詩也。”此詩貴在有新義。詩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將項羽與屈原相提并論,顯出卓異的史識;評說項羽一生功罪和歷史地位,準(zhǔn)確、警策、概括,無愧是詩、史合璧的力作。此詩又貴有雋永之味。詩人以詩筆論史,詩中并不直言項羽的千秋功罪,而以冷雋的筆致出之。評功時,以“能”、“竟”輕輕帶過,卻使人感到內(nèi)蘊(yùn)的力度;論過時,以“一去”、“原來”流貫而下,卻讓人體味深沉的嘆惜。冷峭蘊(yùn)藉,堪稱詠史佳制。
上一篇:聞鷓鴣·尤侗
下一篇:無錫望惠山·史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