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望惠山·史夔
九峰天半落,一棹夕陽過。
客為游山盛,船因載水多。
溪邊高士宅,月下榜人歌。
好趁樵風便,輕船采芰荷。
無錫城西邊的惠山,是一處頗負盛名的游憩勝地,山體挺拔,峰巒秀逸,因此每逢天朗氣清,遠近來此登高臨遠的人便多如行云了。其實,惠山的美并非必須身在此山方能領受,它的遠眺之下的氣象一樣是極其動人的,甚至更富于某種激蕩人心的悠悠情韻。本詩表現的正是這種氣象和情韻。
天色漸晚,暮靄依稀,惠山綿延的九座峰巒遠望之下,仿佛自云間掛落下來一般。一條船兒抹著嫣紅的夕陽,在山傍平穩地前行。詩歌開頭的這兩句,緊扣題中“望”字,以簡潔洗煉的筆墨,勾勒出惠山遠望的美態。山本拔地而起,詩人卻道由天半落下,這一筆不光使讀者回味出惠山山勢的高峻和飄逸,且尤能傳神地表現蒼茫暮色之下山體已不甚清晰的特定景象。此句系熔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三山半落青天外”句而成,而痕跡不露,可謂善于點化。惠山腳下的溪流,在這里是以暗示的方式表現的,詩人寫了在河面駛過的船,卻留出船下的河流這一片空白,任由讀者用各自的聯想去填滿它,筆法空靈而含蓄。
接下去兩句,描寫船兒滿載游客歸來的情景。“客為游山盛”應前“九峰天半落”句,山色美麗,自然游客就多;“船因載水多”則是“一棹夕陽過”的進一步展開。游人一多,運載歸客的小船便有些不勝負擔了,你看,船沿的吃水比平常深了許多呢。從“載水多”這個細節著眼表現客船的擁擠,手法極為新穎別致。此三字深得前人贊賞,沈德潛評論它“眼前語,卻人不能道”。其實,這里不僅表明了作者體物入微的觀察能力;而且,從如此細微之處發掘出生活中的美,也表明了作者對這一番景象領會之深。
客散人靜,暮色漸漸掩蓋了遠處的惠山峰巒,唯有從山腳蜿蜒而來的溪流在月光中靜靜流淌。如洗的月色勾畫出溪畔人家的廓影,顯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寧靜,詩人不由得猜想那定是高士之所居吧。這時,船夫們的歌聲飄了過來,愈益增添了溪邊月夜的悠悠風情,不覺令詩人心旌搖蕩,意馳神往。這一聯描寫的時間,從黃昏推到了夜晚。詩人佇立如此之久,不覺時光之流逝,足見他心底涌動的那份情感是何等的深沉和難以自抑了。
到此為止的本詩前六句,詩人從不同視點和時刻,描繪出惠山美麗的自然景光和純樸安樂的民風,雖無一字及于贊嘆,而贊嘆之情畢現言外。詩的末了,詩人終于明白地表露出他對此景此情的無限向往心情,詩歌由即景轉到抒情:月好風清,若能駕一葉小船,乘風到荷塘深處摘菱采荷,該是多么愉快!“樵風”和“采芰荷”均有所本。“樵風”語出《后漢書·鄭弘傳》注引孔令符《會稽傳》。據說鄭弘尚采薪于會稽,路遇神人問所欲,鄭答:“嘗患若邪溪載薪為難,愿旦南風,暮北風”,后果如愿。若邪溪風,亦稱鄭公風或樵風;“芰荷”見《離騷》,其中有“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之句,原本是屈原以采集芳香之物喻修身之高潔。明白了“樵風”和“采芰荷”的來歷,理解這末了兩句就入木三分了。詩人實際上是以這兩個典故表達向往閑逸、追慕高潔的情懷,詠嘆他的人生理想。因而趁樵風之便去采芰荷,在此僅僅是一種寓托和象征,而非具體的行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兩句剛好接著“月下榜人歌”一路下來,兩者之間的過渡幾乎天衣無縫,絕無刻意用典之弊,因而這抒情之句依然統一在詩歌前半部分所描述的景象中,使整個作品達到情融于景,景中見情的高度和諧。
上一篇:烏江項王廟·嚴遂成
下一篇:吳宮詞·毛先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