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趙翼
絕壁積鐵黑,路作之字折。
下有百丈洪,怒噴雪花熱。
本世紀初活躍于西方文壇的意象派曾經(jīng)得靈于東方文學,提倡表現(xiàn)剎那間的理智與情感的復合,語言簡煉,不硬湊韻律。趙翼的這首詩,倒是部分符合意象派詩人的理論主張,也許西方詩人正是在類似于此的詩中受到啟發(fā)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趙翼奉調至云南參加對緬甸的戰(zhàn)爭,看到了奇險壯觀的瀾滄江。按照趙翼的描寫才能,他完全可以用賦的手法詳寫瀾滄江的景觀,但此詩卻不,他只用二十個字以斑代豹式地寫下他印象最深的東西。當然它與意象派詩還是不同,寫實,仍是本詩的基太創(chuàng)作原則。
前兩句寫江邊景象。瀾滄江地處亞熱帶,地表現(xiàn)象豐富復雜,江邊可寫者很多,但詩人無意追隨奔流的江水去寫綿延一千六百多公里的瀾滄江(江之國內長度如許),也無意去刻劃江上的瑣屑細小之物,他只豎向截取了一個畫面,大筆淋漓、由上至下地描寫了站在一個視點上看到的瀾滄江。先是擦抹了一片鐵一般的黑色,那是峭立的絕壁,是詩人抬眼而望時獲得的第一印象。絕壁是那么高,那么陡,好像要壓到江里去。這正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心靈的瀾滄江之岸。在獲得了一大片黑這第一印象后,視線落到了具體的部位。因為江邊是峭立的懸崖,從崖頂?shù)剿叢豢赡苤苯酉聛恚仨氉笥襾砘刈咔€,所以有“之字折”的路。這是色塊中的線條,很合繪畫美學,變向延展的線條打破了大片黑色的沉悶,使畫面活躍起來。下兩句,詩人的視線繼續(xù)往下移,由江岸寫到江水。“百丈”一詞一般用來形容豎向距離,這里形容江水,足見落差之大。正因為落差巨大,江水才會奔騰咆哮,“怒噴雪花”。詩以“雪花”形容江水奔涌時激濺起來的泡沫,以見水流之湍急。“雪花”之白與上文“積鐵黑”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對比使瀾滄江的奇險得到更充分的表現(xiàn)。最后的“熱”字是詩中最精采之筆,這是一種合理的錯覺。把水沫比作雪花,人對水的感覺由水溫變雪溫,由一般而至寒冷,下文突然反彈,說雪花是熱的。正是“雪花”翻騰極為劇烈才給人“熱”的感覺,一個“熱”字也可謂“境界全出”了。
本詩不僅在寫江岸景象時富于畫意,在寫水流時極盡形容之能事,在音律方面也很特別。全詩用仄韻,不同于一般的五絕。詩中用入聲字特別多,二十字中一半是入聲字,第一句全用入聲,這種音律運用應該是詩人故意的。因為入聲字聲音短促,容易造成斬絕的效果,可以使讀者在聲音的誘導下更好地感受“絕壁”之絕,與詩所表現(xiàn)的濃縮在詩人腦海里“奇險”印象取得一致。
上一篇:覽鏡詞·毛奇齡
下一篇:月夜聞紡織聲(三首選一)·陳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