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儀注》的主要內容,《渾天儀注》導讀
《渾天儀注》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著作。張衡(見“靈憲”)著。原作為著者所創制的渾天儀而作的說明書,題為《渾儀》或《渾天儀》。后由他人作注,注者身份不明,大約是晉代的一位天文學家。一說全文均系張衡所作,無所謂正文和注文之別。
《渾天儀》和《渾天儀注》全文已佚,只在《續漢書·律歷志》劉昭注中有《渾儀》引文一大段,《晉書》及《隋書·天文志》中所引葛洪言論中有《渾天儀注》一段,唐《開元占經》等書中有《渾儀》、《渾儀注》及《渾儀圖注》的文字若干段。清人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書中曾將以上文字輯佚,作張衡《渾天儀》一篇。今又習慣稱之為《渾天儀注》或《渾天儀圖注》。
劉昭注所引張衡《渾儀》約700字,共3個內容。第1,介紹渾天天球上赤道和黃道離北天極的距離。第2,介紹黃道差的問題。認為太陽在黃道上是以均勻速度運動的,但沿赤道度量時就不均勻,即有進退。文中介紹了在“小渾”上用竹篾比量的方法求取二十四節氣的黃赤道差的過程和所得的經驗規律。第3,說明二十八宿距度(每宿取一星為距星,相鄰二宿距星之間的赤徑差稱為前宿的距度)是沿赤道量度的。如沿黃道度量,則距度數當有進退。文中還介紹了以黃道距度為相對量度標志的冬、夏至點的位置。
《開應占經》所引《渾儀注》有二大段。第1段是介紹渾天說宇宙模型。認為天圓像雞蛋,地像蛋中黃,孤居天內。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繞南、北極不停旋轉。南、北極出入地高度為三十六度。第2段則是與劉昭注所引張衡《渾儀》的第一個內容相同。而《開元占經》這二大段之間有特別記號分割開來。《開元占經》所引張衡《渾儀圖注》則與劉昭所引張衡《渾儀》的第2、第3兩個內容相同。此外,《開元占經》卷36引有張衡《渾儀》關于土星運動到尾宿時的星占術文3段。卷65引有張衡《渾儀》關于天市垣恒星星數的文字一句。從以上這些情況可見,《渾儀》和《渾天儀注》確有分別而現已難判。而其內容則又應較現今通常所說的的要廣。
當代學者都重視《開元占經》所引《渾儀注》的第一個內容,因為它敘述了渾天說的宇宙理論。近年來,學術界對《渾天儀注》以及古代渾天說中的地是否有地球球狀概念的問題,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對《渾天儀注》的作者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
參考文獻
- 1.陳久金:《渾天說的發展歷史新探》,《科技史文集》第1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 2.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研究成果綜述》,《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4集,科學出版社,1986。
- 3.陳美東:《〈渾天儀注〉為張衡所作辯——與陳久金同志商榷》,刊于《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5集,科學出版社,1989。
上一篇:《渾儀浮漏景表三議》的主要內容,《渾儀浮漏景表三議》導讀
下一篇:《浣紗記》的主要內容,《浣紗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