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中問答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釋]
《飲酒》共十二首,這是第五首。本句是說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結廬:建筑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本句是說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設問。本句是說精神超脫世俗,才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合群結伴而還。氣:氣象,景致。日夕:傍晚。這兩句是說:這里面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指此時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隱居生活。窅(yao)然:深遠地。
[鑒賞導示]
陶淵明的《飲酒》詩,寫出了在欣賞的自然景物中所領會到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情趣與美的享受。這首詩的思想內容的關鍵在“心遠”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于他的思想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本詩語言平淡,不加雕飾,似乎無意為詩,毫不費力,而詩情自然流出,韻味雋永。李白的這首《山中問答》,把自己棲居碧山對自由的追求含蓄地表達出來。
[比較鑒賞]
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作者所要表現的意思點了一下,但不作正面回答。第一首詩只說“此中有真意”,“真意”是什么?沒說。第二首,對于為什么要“棲碧山”的問題也是“笑則不答”,沒有明確講什么理由。然而,不說、不講,比說了、講了好得多。可以使讀者自己去領悟。能領悟出來嗎?能。因為詩人的“真意”和回答已經蘊含在藝術形象里面。
第一首詩,是陶淵明不愿為封建治階級效勞,辭官歸隱,回到農村以后寫的。詩人對喧鬧齷齪的官場生活非常厭惡,對農村生活無限喜愛。在這首詩里,他把農村景象描寫得那那樣靜謐優美,把自己在這個新環境里的心情表現得那樣悠然自得,充分顯示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心靈上的滿足。所謂“有真意”,無非是說:你們看,這種歸隱生活多么美好啊!如果再引申一步,那就是:何必要去當官,“為五斗米折腰”!
第二首詩,李白對問題的回答就蘊含在詩的后兩句里。你問我為什么要隱居“碧山”嗎?你看看這里的桃花流水,多么優美的風光!真是別有天地啊!
總之,這兩首詩,雖有暗示,卻并沒有明白說出;有設問,但沒有明白回答,都寫得含蓄,耐人尋味。
[鑒賞要點]
[1]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2]含蓄的手法。
上一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比較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