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司馬遷·游俠列傳(節選)》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漢·司馬遷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余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愿交焉。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于心,卒發于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踞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11)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12)時脫之。”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箕踞者乃肉袒謝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洛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奈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洛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余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13),解家貧,不中(14)訾(15),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16)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諸公送者出千余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17),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解入關,關中(18)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歡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19)。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20),身至臨晉(21)。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22),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于解殺之。當大逆無道(23)。”遂族(24)郭解翁伯。
自是之后,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25)趙王孫,長陵(26)高公子,西河(27)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28)兒長卿,東陽(29)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30)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31)乎!”於戲,惜哉!
【注釋】魯:此處指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的魯國舊地。
歆:同“欣”,欣喜。此指自滿、炫耀。
陰脫季布將軍之厄:季布曾為項羽部將,率兵圍困過劉邦。漢朝建立后,劉邦懸賞緝捕季布。季布經人介紹到朱家當奴隸,用來逃避緝捕。朱家親自替季布活動,使劉邦赦免了季布,并任為郎中。季布后來曾任中郎將、河東太守等高官,所以稱“季布將軍”。
延頸:伸長頸項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軹(zhǐ):漢縣名,在今河南濟源南。
慨:原指嘆息,此處指心緒不佳。
不快意:不痛快。“慨”、“不快意”連用,加重語氣。
睚眥(yázì):怒目而指,引申指小忿小怒。
嚼:飲酒干杯。
箕踞: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腿向后。如果兩腿向前,左右分開,同時兩手據膝,就認為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因為這種姿勢像簸箕,所以叫“箕踞”。
(11)尉史:縣尉的屬吏。
(12)踐更:漢代役法名目之一,按期輪番服役。
(13)及徙豪富茂陵也: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在槐里縣茂鄉設茂陵縣,給自己營造陵園,其地在今陜西興平東北。元朔二年(前127),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議,把各地有勢力的人物及家產在三百萬錢以上的富民強行遷往茂陵附近居住,以打擊地方上的豪強勢力。
(14)中:符合。
(15)訾:同“資”,此處引申為資產標準。
(16)衛將軍:即衛青,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同母弟,曾率兵七次出擊匈奴,屢立戰功,元朔五年(前124)封大將軍。
(17)縣掾:漢代縣令的助手,人選由縣令自選,不由朝廷任命。
(18)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約當今陜西中部。
(19)闕下:漢代宮、廟、陵墓門前左右各有一方形高大磚石建筑,上有飛檐斗拱,叫做闕。此處用“闕下”指宮門。
(20)夏陽:漢縣名,在今陜西韓城南。
(21)臨晉:漢縣名,在今陜西大荔東。
(22)太原:漢郡名,治所在晉陽(今太原西南)。
(23)大逆無道:又稱“大逆不道”,多指犯上謀反。
(24)族:誅殺犯罪者的父母、兄弟、妻子。
(25)槐里:漢縣名,在今陜西興平東南。
(26)長陵:漢縣名,在今陜西咸陽東北,漢高祖劉邦墓在此。
(27)西河:漢郡名,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境內)。
(28)臨淮:漢郡名,治所在徐縣(今江蘇泗洪東南)。
(29)東陽:漢縣名,在今山東武城東北。
(30)南陽:漢郡名,治所在宛縣(在今河南南陽)。
(31)既:終了。
【譯文】魯地的朱家,是高祖同時的人。魯地的人大都傳授儒家的學說,但是朱家卻以游俠聞名于世。經他窩藏救活的豪杰之士就有好幾百人,一般的人更多到說不完。可是他始終不宣揚自己的能力,不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品德,對于受過恩惠的人,則唯恐再見到他們。他賑濟別人,尤其優先賑濟那些貧賤的人。他沒有多余的財產,衣服樸素,飲食簡單,出入乘坐的不過是小牛車。他專門救助別人的急難,把它看作比自己的私事還重要。他曾經秘密地解救過季布將軍的災難,及至季布有了很高的地位,他終生不再去見季布。函谷關以東的人,沒有不渴望和他結交的。
郭解是軹縣人,字翁伯,是善于相面的許負的外孫。他父親因為行俠義之事,在孝文帝時被殺。郭解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少年時內心殘忍,不痛快發脾氣時親自殺死過很多人。為朋友報仇不惜性命,窩藏亡命之徒,違法犯禁,四出劫掠,以及無事時鑄錢盜墓等事,更是不可勝數。他有天生的好運氣,遇到危難常常得以擺脫,或遇上大赦。到他長大以后,改變了作風,約束自己,用恩德去酬答別人的怨恨,多施恩惠而很少希望別人報答。可是,樂于行俠義之事更甚于從前。救了別人的性命,而不顯示自己的功德。然而,內心的殘忍會因一點小事而突然發作,仍然和過去一樣。青年們仰慕他的行為,也經常替他報仇,但不使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兒子仗著郭解的勢力,和人飲酒時,叫那人干杯。那人沒有這樣的酒量,他就強行灌那人。那人大怒,拔出刀來殺死了他,逃亡而去。郭解姐姐大怒說:“憑著翁伯的義氣,人家殺了我的兒子,兇手能抓不著?”她把兒子的尸首拋棄在大道上,不埋葬,打算用這樣的辦法來侮辱郭解。郭解派人偵察到了兇手的住處。兇手害怕了,自己回來,把實情都告訴了郭解。郭解說:“您殺他是應該的,我們的孩子沒道理。”于是放了兇手,歸罪于自己姐姐的兒子,就把他收斂起來埋葬了。大家聽到這件事,都稱贊郭解的義氣,更加歸附于他。
郭解出入之時,大家都回避他。唯獨有一個人箕踞而坐著看他,他派人去問那人姓名。賓客們打算殺掉那人。郭解說:“在自己的鄉里中以至于不被人尊敬,是我的道德不完善,他有什么罪!”于是私下對縣尉屬吏說:“這個人,是我所急需的,輪到他服役時,請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時,有好多次官吏都沒有找這個人。這個人感到奇怪,一問原因,原來是郭解使他免掉差役。這個原來箕踞而坐的人于是就袒裸著上身去謝罪。青年們知道了這件事,更加仰慕郭解的作為。
洛陽有彼此相仇的兩家,當地十多個賢人豪杰都從中調停過,但始終沒有說服雙方。有人就來找郭解。郭解夜間去見這兩個仇家,他們勉強接受了他的調停。郭解就對他們說:“我聽說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你們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們幸而聽從了我的勸告,我怎能從別的縣跑來侵奪人家城中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于是在夜間離去,不叫別人知道,說:“這里已經用不著我,待我離開后,讓洛陽豪杰從中調解,你們就聽他們的。”
郭解態度恭敬,從不敢乘車進入軹縣縣衙。到旁的郡國替人請托事情,可以解脫的,設法解脫;不可以解脫的,盡可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然后才敢吃飯。因此大家非常尊敬他,爭相為他效勞。縣里的青年和鄰近縣里的賢人豪杰,常常半夜里到他家,用十幾輛車,請求把郭解家的門客接回自家供養。
到茂陵遷徙豪富的時候,郭解家貧,不夠遷徙的資產標準,官吏感到棘手,但又不敢不遷徙他。衛將軍替他說話:“郭解家貧不夠遷徙的標準。”皇上說:“一個普通百姓的權勢大到使將軍替他說話,這說明他的家不貧。”郭解家就這樣被遷徙了。大家出錢一千多萬給他送行。軹縣人楊季主的兒子做縣掾,檢舉遷徙郭解。郭解哥哥的兒子殺了楊掾的頭。由此以后,楊家與郭家就成了仇敵。
郭解入關后,關中的賢人豪杰,不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和他結交。郭解為人矮小,不喝酒,外出時從不騎馬。后來楊季主又被殺。楊季主家里人上書,又有人把上書的人殺在宮門處。皇上聽到了這件事,就命令官吏逮捕郭解。郭解逃亡了,他把自己的母親和家室安置在夏陽,只身跑到了臨晉。臨晉人籍少公過去并不認識郭解,郭解冒昧求見,請求幫助他出關。籍少公幫助郭解出了關,郭解轉入太原,郭解逃亡時,常常把自己的去向告訴接待他的主人。官吏追捕他,跟蹤到了籍少公。籍少公自殺,線索中斷。此后很久才抓到郭解。深入究治他所犯的罪,被他殺死的那些人,都在赦免令以前。軹縣有個儒生在陪著使者閑坐時,見有人稱頌郭解,便說:“郭解專門以奸邪觸犯國家的法律,哪里稱得上賢德!”郭解的門客聽到了這件事,殺了這個儒生,割了他的舌頭。官吏要求郭解對這件事負責,而郭解實在不知道殺人的人是誰。殺人的人也就再無蹤跡,無法知道他是誰。官吏上奏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說:“郭解以一個普通百姓,行俠義,弄權勢,因為一點小事就殺人,他雖然不知道這件事,但他的罪行比親自殺人還要大。應當擬以大逆不道罪。”于是將郭解一家滅門。
從此以后,行俠的人很多,但都傲慢不值一提。但是,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里的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鹵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而待人恭順,有退讓君子的風度。至于像北路的姚某,西路的杜姓諸人,南路的仇景,東路的趙他、羽公子,南陽的趙調等人,不過是老百姓中的盜跖罷了,哪里值得稱道!這都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相貌不及一般人,言談也沒有可取之處。然而天下無論好人或壞人,也不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仰慕他的名聲,行俠的人都引以為榮。俗話說:“如果一個人以美好的名譽來作為自己的容貌,哪還有衰老終結的時候呢?”唉,可惜啊!
上一篇:《唐·杜甫·又呈吳郎》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陸游·游山西村》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