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祖逖①》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資治通鑒》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11),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12)乘隙,毒(13)流中土。今遺民(14)既遭殘賊(15),人思自奮,大王誠(16)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17),郡國(18)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19)、豫州刺史(20),給千人廩(21),布三千匹,不給鎧仗(22),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23)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24)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25)者,有如大江(26)!”遂屯淮陰(27),起冶鑄兵(28),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注釋】選自《資治通鑒》卷八八。祖逖(tì)(266年—321年),東晉名將。字士雅,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北)人。曾率部渡江北伐,得到各地人民響應,收復黃河以南地區。后得不到朝廷支持,憂憤病死。
〔劉琨〕(271年—318年)晉代將領,著名詩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曾長期堅守并州,招撫流亡,與劉淵、石勒相對抗。與鮮卑貴族段匹共抗石勒,后匹叛變,將他殺害。
〔司州主簿〕司州,原指首都一帶地區,當時的司州在今河南洛陽一帶。主簿,主管文書簿籍的官。
〔蹴(cù)〕踢。
〔惡聲〕雄雞報曉屬于常規,而半夜啼鳴被認為不吉利,屬于一種怪異邪惡的聲音,因而稱為“惡聲”。
〔渡江〕西晉八王之亂以后,接著五胡亂華,晉王室和大批官員、知識分子、百姓逃往江南,后來建立了東晉王朝。
〔左丞相睿(ruì)〕左丞相,兩晉特為權臣專設的名號,并非處理實際政務的宰相。睿,司馬睿,后來建立了東晉政權。
〔軍諮祭酒〕一種在戰亂時期臨時委任的高級軍事顧問官。
〔京口〕故址在今江蘇鎮江。
〔驍(xiāo)健〕驍勇雄健的軍人。驍,勇武。
(11)〔晉室之亂〕指西晉末年八王之亂。
(12)〔戎狄〕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以后泛指西北少數民族。這里指的是匈奴、羌、羯、鮮卑、氐等。
(13)〔毒〕這里把到中原爭奪政權的少數民族看作一種毒害。
(14)〔遺民〕南朝把在北朝統治下的百姓叫遺民。
(15)〔殘賊〕殘害?!睹献?middot;梁惠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
(16)〔誠〕果真。
(17)〔中原〕當時指黃河下游地區。
(18)〔郡國〕郡,晉時地方行政區劃最高一級。國,晉朝分封的藩國。一個王常分封在一個郡,這個郡便成為他的一個國,所以郡、國屬于同等的行政區劃。
(19)〔奮威將軍〕西漢至南北朝時的一種將軍名稱。
(20)〔豫州刺史〕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刺史,當時是一州的軍政長官。這時的豫州并不在東晉的管轄之下,派祖逖當豫州刺史,是要他征討收復豫州才能成為豫州刺史,同時也是限制他的職權,不給他任何州的軍政職權。
(21)〔廩(lǐn)〕公家發給的糧食,這里指軍餉。
(22)〔鎧仗〕鎧甲和兵器。
(23)〔部曲〕當時勢家大族的私人軍隊。由本族貧人、佃戶及附屬農民組成。
(24)〔擊楫(jí)〕敲船槳。
(25)〔不能清中原而復濟〕不能把中原敵人肅清就過江回來。意思指不把中原敵人肅清決不過江回來。濟,渡。
(26)〔有如大江〕大江給我作證。古人指著什么發誓,常說“有如”什么。
(27)〔淮陰〕今江蘇淮陰。晉屬廣陵郡。
(28)〔起冶鑄兵〕興建冶煉工場,鑄造兵器。冶,煉鐵制兵器等的工場。兵,兵器。
【譯文】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的時候就有遠大的志向。當時,他和劉琨都是司州主簿,住在一起。半夜里聽見雞叫,他就把劉琨踹醒了,說:“這聲音不壞啊!”于是起來鍛煉身體。等到過長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派他做軍諮祭酒。祖逖在京口駐扎,聚集了一批勇敢健壯的軍人,向司馬睿說:“晉朝廷這場戰亂,不是上邊朝廷無道使下面的背叛造成的,是因為皇族之間爭權,自己互相吞食,就使戎狄鉆了空子,入侵中原。眼下留在北方的老百姓,正遭到殘害,人人都想起來反抗,大王要是能任命將領統率部隊出兵,讓像我這樣的人帶領部隊去收復中原,各地愛國志士,一定有聽到消息就響應的人。”司馬睿一向沒有北伐的打算,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發給他一千人的糧餉,三千匹布,但不發給他盔甲和兵器,叫他自己去招兵。祖逖帶領部下一百多戶人過長江。船到江心,他敲著船槳發誓說:“我祖逖不能把中原的敵人肅清,就決不再過江回來,請大江之神給我作證!”于是就屯兵在淮陰,起爐煉鐵,鑄造兵器,招募到兩千多人以后,繼續向前進發。
上一篇:《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李清照·醉花陰》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