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賀貧
《國語》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于難。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于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難。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叔向賀貧》選自《國語·晉語八》。
春秋中后期,各諸侯國的卿大夫強大起來,他們的封邑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這標志著新興勢力在不斷崛起。這些新興勢力雖然在客觀上代表著歷史的發展方向,但這些卿大夫的所作所為,卻往往是“見利而忘義”,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當時社會上一些有識之士的批評。叔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他就是當時受人尊敬的一位有識之士。
在這篇文章中,記敘了這樣的事:晉卿韓宣子以貧為憂,不注意德的修養與施予,叔向委婉而中肯地向他提出了告誡,表現了叔向的德之厚薄重于財之多寡的思想。雖然這從本質上來講,是為了卿大夫的身家長久之計,但他對當時社會上那些統治者“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的批判,是很有意義的。
晉卿韓宣子為貧而憂,而恰恰在這時,叔向要去見他。叔向求見韓宣子,不是為宣子想辦法增加財富,而是祝賀宣子的貧,這使宣子大惑不解,全文就從這里開始。這一懸念,不僅牢牢地抓住了韓宣子,也牢牢地吸引了讀者,每一位讀者,可能都會象韓宣子那樣問:“子賀我何故?”
其實,叔向賀韓宣子之貧,只不過故意使對方聳聽罷了。叔向的真意,是要透過這個貧字,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而只有這個道理,方能從根本上解韓宣子之憂。
一邊是問得急切,一邊卻是答得從容,答得婉轉,叔向沒有立即從正面直接回答韓宣子的發問,而是接二連三地講述歷史人物,實際上已經委婉地把自己所要告訴韓宣子的道理講了出來,這就是不應當患財之不足,而要“能其德”。全文以“德”字為文眼,文中凡六見,可謂一字立骨,支撐全篇,可見文章立意之高,煉意之精。關于正、反歷史人物的講述,都是為了烘托這個德字,文章就是這樣層層深入的。
說完了欒、郤之后,因為叔向的“賀貧”之意已逐漸清楚,所以叔向不再從正面加以歸納,而是筆鋒一轉,以上文中講到的欒武子比韓宣子:“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君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骨子里的語意十分峻厲,而措詞卻很婉轉。然后,叔向再作正面告誡:“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這個反問,真是義正詞嚴,鏗鏘有力,叔向對韓宣子的勸說,戛然而止,但語盡意不盡,士大夫憂貧與憂德,其后果將有吊、賀之別,對比多么強烈,韓宣子為之震撼,讀者也為之震撼!
文章的最后一小節,寫韓宣子聽了叔向這番話后,幡然醒悟,改容致謝,這是事件的結局,它反映了叔向勸說韓宣子所達到的效果。“存亡”二字,語少而意重。文章寫到這里,可謂神完氣足。全文起伏有致,一波三折,結構完整綿密,表達委婉含蓄,尤其是它的深刻的思想內容,令人掩卷深思。
上一篇:羅貫中《失街亭》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高啟《書博雞者事》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