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滅論》的主要內容,《神滅論》導讀
《神滅論》是古代有關無神論的哲學著作。南朝范縝著。南齊武帝永明七年(489),范縝就因果報應論與蕭子良辯駁,《梁書》和 《南史》本傳記載范縝 “退論其理,著《神滅論》”,梁武帝天監六年(507),經修改后發表。
范縝(約450-約515),字子真。南鄉舞陽(今河南泌陽)人。南朝齊梁時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少孤家貧,“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士友所安”。先后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職。他總結和發展了漢晉以來的無神論和神滅論思想,對佛教進行抨擊。初與“精信釋教”的蕭子良爭辯,著《神滅論》,“此論出,朝野喧嘩,子良集僧難之,而不能屈”(《梁書》本傳),又使人以官職勸誘范縝放棄己見,范縝聲明不能 “賣論取官”。后梁武帝下敕以佛教為國教,親自批駁《神滅論》,并動員王公朝貴責難,范又著文力駁。據 《南史》本傳記載,他有 《文集》15卷,但大都已散佚。其主要著作《神滅論》和《答曹舍人》保存在 《梁書》、《南史》和 《弘明集》中,嚴可均輯 《全梁文》 收錄了他的全部遺文。
《神滅論》 篇幅不大,僅2千字左右。全文采用“自設賓主” 的答辯體形式。
《神滅論》的主要論點是:“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即”就是不分離,形和神 “名殊而體一”,兩者互相結合而不能分離,形體是精神的基礎,精神只是形體的作用,就像刀刃和鋒利的關系一樣,沒有刀刃就無所謂鋒利,所以形體和精神的關系就是“形存則神存,形滅則神滅”。精神現象是人的形體所特有的屬性,不是任何形體都有精神現象,喪失了知覺和意識的作用,就意味著人的生命的終結,死亡是生命的質變,生死不能混同。任何一種精神活動,都以“五臟各有所司”的生理器官為基礎。人的精神活動有感覺和思維兩類,一是“手等亦應能有痛癢之知,而無是非之慮”;二是“是非之慮,心器所主”,兩者都是統一的精神作用的不同組成部分,它們的一切活動都不能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死后靈魂消滅,并不會變成鬼神,祭祀祖先,只是盡“孝子之心”,并沒有神秘的意義。認為“浮屠害政,桑門蠹俗”,揭露佛教危害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腐蝕了社會風俗,敗壞了人的道德品質,“其病無限”。
《神滅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 “形質神用”的學說。認為精神是物質的一種作用。它依據“形神相即 ” 的唯物主義一元論,駁斥了佛教的 “形神相離”的唯心主義兩元論,否定了靈魂不死的宗教迷信。“在形神關系問題上,他超出了以前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所能達到的水平,即使后來封建社會的唯物主義者,也都沒有提出過更深入的論證”(任繼愈 《中國哲學史》第2冊)。《神滅論》譴責了佛教所造成的嚴重的社會危害,在當時和后世都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 1. 任繼愈: 《范縝 〈神滅論〉今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
- 2. 陳元暉: 《范縝的無神論思想》,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上一篇:《神奇秘譜》的主要內容,《神奇秘譜》導讀
下一篇:《秋胡戲妻》的主要內容,《秋胡戲妻》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