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十倍,人爭鬻之。
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yè)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yè)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諷耶?
《賣柑者言》選自劉基的《郁離子》。《郁離子》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全書共分十八章,計一百九十五條,每條內容都有深刻的意義。
這篇文章以賣柑者所賣之柑為由頭,將批判的矛頭直指社會現(xiàn)實,諷刺挖苦了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揭露了他們的腐朽本質。憤世嫉俗,不滿現(xiàn)實之情溢于言表。文章中的人和事都是虛擬的。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一、二兩自然段。第一段敘述了事情的起因,文章開頭,有意識地交代出很具體的地點——杭州,突出賣柑者所賣之柑的外表:“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看起來非常漂亮。第二段,讓“予”作為親身經歷者直接參與其中,寫“予貿得其一”,好象是寫真人真事,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外表“玉質而金色”的柑,內在品質如何呢?“剖之”,竟不料其內“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則干若敗絮”,表里不一如此!文章展示了一對尖銳的矛盾,于是由此而生奇怪,由奇怪而提出疑問。“予”質問賣柑者,其柑究竟是為了“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這些實際用途呢,還是僅僅取其外表,“衒外以惑愚瞽”呢?這里提出了一個名、實問題,名實既不符,賣柑者當然是在“欺”買者。將賣柑者的行為最終歸結為一個“欺”字,這就為下文賣柑者的辯駁設立了一個靶子。文章在此由敘述向議論過渡,“欺”字成為總結上文、引出下文的紐帶。“予”的質問是文章的轉折點,使文章自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緊扣“欺”字,賣柑者發(fā)表大段辯駁的議論。賣柑者從兩方面為自己辯解,一是自己賣柑為生,“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這是想說明自己的危害性并不很大。二是欺世者大有人在,自己與之相比,不過是“小欺”而已。賣柑者借此尖銳抨擊了大小封建官僚,他們的“欺”與賣柑之“欺”表現(xiàn)形式有異,其實質完全一樣,而欺世者危害之大,是賣柑者無法與之相比的。由“小欺”和“大欺”、欺人和欺世的話題,對社會現(xiàn)實痛下針砭。文章以嘲弄的筆調,描畫出“佩虎符、坐皋比”,象煞“洸洸乎干城之具”的武將和“峨大冠、拖長紳”,有如“昂昂乎廟堂之器”的文臣這兩種人“金玉其外”的外表,然而究其實質呢?“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而不知理,坐縻廩粟而不知恥”,都是一幫行尸走肉,酒囊飯袋!“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外表個個“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竟是一群草包!那么,他們“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賣柑者的一篇宏論,痛快淋漓地指斥了丑惡的社會現(xiàn)實。再加上對稱句式、反詰句式、排比句式的運用,更使文章具有極強的邏輯說服力,不由人不信服!賣柑者憤世嫉俗,痛切地大發(fā)了一通議論后,無限感慨地質問:“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更使人無言以對。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寫“予”完全被駁倒,“默然無以應”。結尾運用了巧妙的寫法,有意采用疑問句提出自己的疑問:“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諷耶?”賣柑者是不是托物以諷呢?實際意思是肯定的,這是畫龍點睛的一筆,以暗示的方式告訴讀者。
寓言故事一般都是借敘述一個或多個簡短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但《賣柑者言》重點卻在于議論,更象一篇議論文。作者設置了假想的人物“賣柑者”,寫“予”和“賣柑者”的相互駁難,在論辯中深入表達思想,這是借鑒了漢代東方朔的《答客難》和唐代韓愈《進學解》等問答論難式文章的藝術形式。虛設的人物賣柑者的議論,其實正是作者自己的觀點,問答論難式是作者表述思想的巧妙藝術方式。
上一篇:白居易《賣炭翁》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歐陽修《賣油翁》原文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