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詩歌
已經發現的緬甸詩歌有許多是公元1310年以來銘刻在石碑上的銘文。這些碑文描述了國王和王子的榮耀和業績,以及王后和公主的高貴門第,這類碑文通常用詩體寫成;其他用詩體寫作的碑文還有對施主及其朋友們的祈禱以及對那些破壞其捐贈物的人的詛咒。創作這些石刻詩文顯然是要使之成為永久的記錄。
和這些石刻詩文并存的另一種詩歌,形式不如前者正規,卻更富于感情特色。這些詩用鐵筆刻在棕櫚樹葉上。比較古老的范本當中最著名的刻寫于公元1455年。從15世紀到19世紀的最后25年,在信奉佛教國王的贊助下,和尚、朝臣或貴婦創作了長度不同、題材各異的詩篇。他們的詩不是寫給子孫后代的,而是寫給王室庇護人或作者所敬愛的人的。
緬甸一共有50多種不同類型的詩歌,其中最重要的有:(1)“埃欽”,即歷史性民謠,有些是作為搖籃曲而歌唱的,另一些則向年輕的王子或公主講述他們祖輩的業績。(2)“茂貢”,即頌歌,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種詩。其題材廣泛,從一只白象來到朝廷到暹羅戰役以及暹羅的降服,從運河的竣工到宇宙的浩瀚,包羅萬象,詩體和散文形式兼備。(3)“比釉”,即佛教及非佛教故事的音律式譯文,有敘述型和評注型兩種,改用緬甸的背景,并通過增加一些想象的細節而使之更加生動,還有韻文形式的說教。(4)“林加”(巴厘語,意為“阿蘭加拉”,即裝飾品),是比釉的一種,但一般較短,往往用做類型術語,各種韻文都可使用。(5)“雅都”(梵語,意為季節),是最短的一種,一般有3個或更少的詩節,常用來描述浪漫題材,例如由季節變換所引起的感觸,盼望與愛人相會,或對愛人的回憶等。
緬甸詩歌形式的起源無法確定。緬甸詩體學家們試圖把這些詩歌歸入梵語和巴厘語類型。但是這樣做十分勉強,因為緬甸詩歌有自己獨特的韻式,有與緬甸人的口頭語言相一致的節奏以及其他特征,所以它是一種獨立的詩歌類型。緬甸詩歌傳統形式的基礎是一種合唱詩。這種詩韻式規整。每行有4個音節。還有其他形式的詩歌,韻式都比較松散。一行詩可以有3、4、5個或更多音節,一個韻腳可以限制在兩行詩內。這些形式都可以看做是緬甸詩律的主要形式“比釉”的一些變體,而不是一些基本不同的詩歌形式。
近百年來緬甸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印刷術的出現,1885年緬甸王朝的滅亡,英國教育制度的引進,1920年仰光大學的成立和1948年緬甸聯邦的創建。在這個動蕩多變的時期,緬甸詩歌也經歷了重大變革。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實驗文學運動,該運動強調語言要簡樸、直率。平民成為了詩人,致力于創作受信仰天主教的大眾歡迎的詩歌。在形式上,短小的詩作也取代了傳統的長篇史詩。但是緬甸詩歌依然保持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
上一篇:緬甸文學
下一篇:老撾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