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第二十八》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初,太宗謂監(jiān)修國史房玄齡曰:“比見前、后《漢史》載錄楊雄《甘泉》、《羽獵》,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等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誡,何假書之史策?其有上書論事,詞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從與不從皆須備載?!?/p>
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表請編次太宗文章為集。太宗謂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則書之,足為不朽。若事不師古,亂政害物,雖有詞藻,終貽后代笑,非所須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陳后主、隋煬帝,亦大有文集,而所為多不法,宗社皆須臾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許。
貞觀十三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問曰:“卿比知起居,書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觀見否?朕欲見此注記者,將卻觀所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畢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碧谠唬骸半抻胁簧疲浔赜浺?”遂良曰:“臣聞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dāng)載筆,何不書之?!秉S門侍郎劉洎進曰:“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shè)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p>
貞觀十四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每觀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規(guī)誡。不知自古當(dāng)代國史,何因不令帝王親見之?”對曰:“國史既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止應(yīng)畏有忤旨,故不得見也?!碧谠唬骸半抟馐獠煌湃?。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鑒誡,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錄進來?!毙g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zhí)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笔讨形横缱嘣唬骸俺悸勅酥魑痪幼饦O,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后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p>
〔注釋〕①楊雄:又作揚雄,字子云,成都人,漢代文學(xué)家。漢成帝時從帝自甘泉還,奏《甘泉賦》以諷;后從帝羽獵,作《羽獵賦》以諷。 ②司馬相如:漢文學(xué)家,成都人。撰《子虛賦》,漢武帝讀而善之;又撰《上林賦》,其卒章歸之于節(jié)儉,有諷諫之意。 ③班固:字孟堅,陜西扶風(fēng)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歷二十余年修成《漢書》,又善作賦,成《西都賦》、《東都賦》,合稱《兩都賦》。 ④史策:即史冊。 ⑤鄧隆:即鄧世隆,避唐太宗諱,除“世”字。歷任修史學(xué)士、著作佐郎、著作郎等職。據(jù)《資治通鑒》載,其上疏請編御集之事在貞觀十二年(638年)。 ⑥編次:按次序編排起來。 ⑦制事出令:制定政策、下達(dá)詔令。 ⑧梁武帝父子:南朝梁武帝蕭衍及昭明太子蕭統(tǒng)。蕭統(tǒng)曾召集文學(xué)之士,撰集《文選》30卷。 ⑨陳后主:名叔寶,南朝陳朝末代皇帝。在位時多與狎客賦詩,如《玉樹后庭花》之類。陳被隋滅后,封長城公。 ⑩事:從事,寫作。 知起居注:唐朝史官名,負(fù)責(zé)記錄皇帝的言行。起居注,記載君王言行的史書。 比:近來。 卻觀:再看一看。 左、右史:《禮記》載:“天子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畢:全,都。 庶幾:希望,但愿。 躬自:親自。 載筆:從事記錄。載,從事。 癉:憎恨,抨擊。 六月四日事:指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丁巳,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 微文:意思含蓄,不明白講出來。 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春秋時魯莊公有三弟,慶父、叔牙、季友。莊公想立兒子班為嗣君,故意問叔牙誰可繼承爵位,叔牙說:“慶父可立。”莊公恨他,又問季友,季友請求立班為嗣君。于是季友就秉承莊公的意思,叫人用毒酒藥死叔牙。 雅合:正好相合,真正符合。
【鑒賞】本篇內(nèi)容主要記載了太宗對編撰文集、史書及“實錄”內(nèi)容的一些看法及行為。
唐太宗曾言:“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任賢》)重視以史為鑒是貞觀之治盛世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也是執(zhí)政理念的一個顯著特點?!坝[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冊府元龜》卷五五四《國史部·恩獎》),正因為此,貞觀時期非常重視修史,成果空前輝煌。25部正史中,有8部出自這一時期,其中6部即《晉書》、《北齊書》、《周書》、《梁書》、《陳書》、《隋書》,都是唐太宗詔令史官撰修而成。(《南史》、《北史》由李延壽父子私家修撰)貞觀三年(629年),太宗“令德棻與秘書郎岑文本修周史,中書舍人李百藥修齊史,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陳史,秘書監(jiān)魏徵修隋史,與尚書左仆射房玄齡總監(jiān)諸代史”(《舊唐書》卷七十三)。從分工來看,宰相房玄齡是總監(jiān)修,而魏徵以秘書監(jiān)“總知其務(wù)”,“凡有贊論,徵多預(yù)焉”(《史通·外篇卷十二》)。除《隋書》緒論外,《北齊書》、《梁書》、《陳書》的總論部分,由魏徵撰寫。唐太宗還專門成立史館,直屬于宰相機關(guān)的門下省,使其取代秘書省著作局的修史之職。正式設(shè)立史館,是對歷代官方修史形式的制度化。從這一時期始,由國家設(shè)館修史、宰相監(jiān)修國史成為歷代沿襲的定制。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詔令褚遂良監(jiān)修《五代史志》,此書直至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方成,具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成為正史中書志編纂的里程碑。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又下令重修《晉書》,史館人員廣泛參與修撰,歷時兩年多成書。此外,本朝歷史的編纂亦為唐太宗所重視。
唐太宗重史,重在從中吸取執(zhí)政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反對在史書中收錄辭藻華麗卻無益于勸誡的文章,是他這一觀點的體現(xiàn)。太宗提到的《漢書》、《后漢書》中的幾篇文章,均為兩漢時期著名辭賦家的代表作。揚雄《甘泉賦》描寫了甘泉宮的氣勢,《羽獵賦》描寫帝王盛大的打獵場面;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都是用鋪張揚厲的手法表現(xiàn)帝王宮苑之大,游獵之壯觀;班固《兩都賦》描寫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的壯觀景色,頌揚東漢帝王。太宗讀后,覺得文章雖美,但內(nèi)容浮華,無益于勸誡,何必寫在史書上面。他把這一觀點告訴房玄齡,意在對修史工作作出指導(dǎo):史書收錄文章要以有益于教化為標(biāo)準(zhǔn)。依此標(biāo)準(zhǔn),當(dāng)今上書論事者,只要詞理切直,有裨益于政治的,不論是否被采納,都應(yīng)完備記錄下來。
重視實際,在唐太宗拒絕為自己編輯文集一事上也得到清晰反映。唐太宗文武雙全,非為一介武夫。在文的方面,他喜愛書法、擅長辭賦。但他認(rèn)為自己作為“人主”,“事文章”非職責(zé)所在。若制定的政策、下達(dá)的詔令有益于世人,史書上必會載錄,足以流傳后世;反之,若政策詔令危害國家百姓,雖有辭賦出眾的文章,只會成為子孫后代的笑柄。如此看來,編輯自己的文集沒有絲毫益處。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文學(xué)發(fā)達(dá),文士輩出,文集的編輯蔚然成風(fēng),很多皇帝受到影響,如唐太宗提到的梁武帝父子、陳后主和隋煬帝即染上此風(fēng)。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父子,史稱“一門能文”、“人人有集”。尤其8個兒子中的3個和梁武帝并稱“四蕭”,在文學(xué)史上如“三曹”、“二主”一樣享有盛名。梁武帝蕭衍博學(xué)多才,著述豐富,其中自己的文集就有兵法、詩賦、雜文等各種,明代張溥稱贊其“藝能博學(xué),人君罕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梁武帝集》)。昭明太子蕭統(tǒng),短短一生也編有多種文集,除自己的文集20卷外,其編撰的《陶淵明集》8卷、《文選》30卷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F(xiàn)存《昭明太子集》五卷為明人輯錄而成。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亦均有諸多文集傳世。但蕭氏父子不事朝政,導(dǎo)致侯景之亂,政權(quán)為他人所奪。號稱“二主”之一的陳后主,為南北朝時代陳國皇帝。其熱衷詩文,不理朝政,后國家為隋軍所滅,自己也做了亡國奴。陳后主著有文集50卷行于世(《隋書志》作39卷,此從《兩唐書志》)。《隋書·煬帝紀(jì)》說隋煬帝“好學(xué),善屬文”?!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隋煬帝集》30卷,但此二本今已佚失。今所傳《隋煬帝集》8卷為明人輯錄。后人對其詩歌的評價甚高,甚至視其為隋朝的文壇領(lǐng)袖。唐太宗總結(jié):此三人均擅長辭賦且都有文集傳世,但政權(quán)并不能因此長久,反而由于行為不端而很快覆亡。因此須得引以為戒,不允許臣下編撰自己的文集。
后兩則內(nèi)容,是有關(guān)當(dāng)朝歷史的編撰。貞觀年間的當(dāng)代史,主要有三種形式:國史、實錄、起居注。起居注是“錄天子法度”的一種編年體史書,以年時月日為序記事。作為記錄天子言行法令的第一手原始資料,起居注是編修實錄的重要依據(jù)。最早的起居注,是漢武帝時的《禁中起居注》。東漢明帝時,也有《明帝起居注》,但多為宮廷內(nèi)部自行編撰,往往由有文才的后妃擔(dān)任(如明帝時的馬皇后),名為女史。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身邊始設(shè)專職與專人負(fù)責(zé)編撰。隋代在內(nèi)史省設(shè)起居舍人。唐初除在中書省設(shè)起居舍人兩名外,又于門下省設(shè)起居郎兩名,共同記錄皇帝每日言行。天子御殿,起居郎居左,舍人居右。參照古代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之制,起居郎掌錄皇帝起居法度,起居舍人掌錄皇帝制誥。唐初溫大雅的《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3卷,流傳至今。貞觀時期,起居注官員常由其他官員兼任,稱“知起居注”、“知起居事”。給事中杜正倫、諫議大夫褚遂良等人都曾擔(dān)任過此職。對于起居注官員的“善惡畢書”,唐太宗還是支持的。《慎言語》篇中,杜正倫進諫說修起居注,必然秉筆直書,他非常高興地給予了賞賜。到了貞觀中后期,唐太宗對起居注中的記載,很是好奇,提出想要觀看,被褚遂良拒絕。理由很簡單:起居注若置于皇帝的監(jiān)控之下,必將影響自己的秉筆直錄。秉筆直書是中國史學(xu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元代戈直為《貞觀政要》作注,前面有個按語,說吳兢“嘗撰《則天實錄》,直言無諱,當(dāng)世之董狐云”(見《貞觀政要序》)。董狐,春秋晉國時史官。公元前607年,晉國大臣趙盾因避晉靈公殺害而出走。還未出境,其族人趙穿殺晉靈公。他認(rèn)為責(zé)任在趙盾,故以“趙盾弒其君”記下此事。董狐被譽為良史。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遷有良史之才”,“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唐代史學(xué)家劉知幾在《史通·直書》中強調(diào),“君舉必書”,“寧為蘭摧玉折,不作瓦礫長存”。
皇帝不看起居注是一貫的傳統(tǒng),禇遂良認(rèn)為不能為唐太宗破例。但唐太宗這一念頭并未打消,在第二年對監(jiān)修國史的房玄齡提出觀看的要求。唐太宗強調(diào)自己與古人不同,親看史書是希望能夠觀得失以警戒。房玄齡拗不過,只得把國史刪減,撰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呈給唐太宗。不管主觀意圖如何,唐太宗執(zhí)意觀史的行為已經(jīng)對編史工作造成了干擾。這次觀史,唐太宗看到了實錄中對玄武門之變的記載?,F(xiàn)無法獲知,是否房玄齡等人因唐太宗而作出了修改??傊铺诳吹叫溟T之變的記錄頗為隱晦。唐太宗要求觀本朝國史,諫議大夫朱子奢曾進言勸阻:“陛下獨覽《起居》,于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fēng)順旨,全身遠(yuǎn)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資治通鑒》卷一九七)唐太宗不因看到負(fù)面記載而誅殺史官,并不代表以后的皇帝也能這樣英明。朱子奢說得很明白,此例一開,必將給后世史官秉筆直書造成可怕的陰影,破壞自古以來史官制度的良好傳統(tǒng)!但唐太宗這回終于沒有聽進去。雖然唐太宗出于對秉筆直書的史官傳統(tǒng)的維護,要求房玄齡“改削浮詞,直書其事”,但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是客觀事實。吳兢不因唐太宗早期的豐功偉業(yè),而不直錄其晚年的不足。所以說《貞觀政要》是體現(xiàn)了中國史學(xué)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一本著作。
上一篇: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無為而治,德之上也》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