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有眼不識金鑲玉》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歇后語:有眼不識金鑲玉
拼音:yǒu yǎn bù shì jīn xiāng yù
金鑲(或香)玉應當是荊山玉的訛音。據《韓非子·和氏》記載,春秋時代卞和在荊山得到一塊希世璞玉,曾經先后向楚厲王、武王貢獻,好玉被誤認成石頭,和氏被誤斷為詐騙犯,砍掉了兩條腿;到楚文王才由玉人認出這塊寶玉。比喻眼力低下,認不出好人或有本事的人。例如
王爺是歸天了。長江后浪推前浪,一輩新人接舊人。我們還有二十一個兄弟,十七個姐妹呢。你沒看到在這伙兄弟姊妹當中就有一個我嗎?我是怎么回事,你成天圍著我身前身后轉,怎么就有眼不識金鑲玉呢! (《女間諜覆沒記》2章)
或作[有眼無珠不識金鑲玉]。例如
“巧嬸有眼無珠不識金鑲玉喲!”她也吃吃笑起來,忽然又壓低聲音,“四夢,巧嬸無事不登三寶殿,你猜我不年不節的所為何來?”(《野婚》4)
或作[有眼不識金香玉]。例如
曹霑一眼看去,只見福彭腰間扎著一根閃亮的銀腰帶,便故意扁著嘴道:“你從哪兒找來這條薄鐵片子圍上了?”福彭哈哈大笑道:“你呀!有眼不識金香玉!”說罷,用手一抽,便從腰間抽出一把寒光逼人的寶劍。(《曹雪芹》28章)
或作[有眼不識荊山玉]。例如
話說實缺太平府知府周炳,號文樵,沈陽不第秀才也。家資巨萬,屢次科場無不是倩人槍替。奈有眼不識荊山玉,盡皆買下些“白鐵槍”,固無怪其一回一回的辛苦,終是名落孫山之外也。 (《帶印奇冤郭公傳》15回)
或作[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例如
連忙與月娘深深作了個揖,說道:“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過后方知君子。千萬饒恕我則個!”(《金瓶梅》21回)
上一篇:歇后語《有奶便是娘》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下一篇:歇后語《有錢能使鬼推磨》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