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儒學第二十七》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太宗初踐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館,精選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學士,給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聽朝之隙引入內殿,討論墳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又詔勛賢三品已上子孫為弘文學生。
貞觀二年,詔停周公為先圣,始立孔子廟堂于國學,稽式舊典,以仲尼為先圣,顏子為先師,兩邊俎豆干戚之容,始備于茲矣。是歲大收天下儒士,賜帛給傳,令詣京師,擢以不次,布在廊廟者甚眾。學生通一大經已上,咸得署吏。國學增筑學舍四百余間,國子、太學、四門、廣文亦增置生員,其書、算各置博士、學生,以備眾藝。太宗又數幸國學,令祭酒、司業、博士講論,畢,各賜以束帛。四方儒生負書而至者,蓋以千數。俄而吐蕃,及高昌、高麗、新羅等諸夷酋長,亦遣子弟請入于學。于是國學之內,鼓篋升講筵者,幾至萬人,儒學之興,古昔未有也。
貞觀十四年詔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陳沈文阿、周弘正、張譏,隋何妥、劉炫,并前代名儒,經術可紀,加以所在學徒,多行其講疏,宜加優賞,以勸后生,可訪其子孫見在者,錄姓名奏聞?!倍荒暝t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圣、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寧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書,垂于國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學,可并配享尼父廟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敝G議大夫王珪曰:“人臣若無學業,不能識前言往行,豈堪大任。漢昭帝時,有人詐稱衛太子,聚觀者數萬人,眾皆致惑。雋不疑斷以蒯聵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當用經術明于古義者,此則固非刀筆俗吏所可比擬。’”上曰:“信如卿言。”
貞觀四年,太宗以經籍去圣久遠,文字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于秘書省考定五經。及功畢,復詔尚書左仆射房玄齡集諸儒重加詳議。時諸儒傳習師說,舛謬已久,皆共非之,異端蜂起。而師古輒引晉、宋已來古本,隨方曉答,援據詳明,皆出其意表,諸儒莫不嘆服。太宗稱善者久之,賜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騎常侍,頒其所定書于天下,令學者習焉。太宗又以文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師古與國子祭酒孔穎達等諸儒,撰定五經疏義,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經正義》,付國學施行。
太宗嘗謂中書令岑文本曰:“夫人雖稟定性,必須博學以成其道,亦猶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懷火,待燧動而焰發;人性含靈,待學成而為美。是以蘇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藝,則其名不立?!蔽谋緦υ唬骸胺蛉诵韵嘟?,情則遷移,必須以學飭情,以成其性。《禮》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學問,謂之懿德?!?/p>
〔注釋〕①踐阼:君主即位。踐是用腳踏,阼作為殿堂的主階,走上去就是主位,所以把君主即位叫踐阼。 ②弘文館:唐高祖武德初置修文館,后改名弘文館,又稱昭文,置有詳正學士、講經博士、校書等官。 ③學士:官名,唐制置學士于學士院,以文學言語參謀諫諍,掌制誥,得受優寵,其后有承旨、侍讀、侍講、直學士、待制等品秩之分。 ④更日宿直:輪流值宿。 ⑤墳典:《左傳·昭公十二年》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話,杜預注解說“皆古書名”。因而后來把墳典作為古代典籍的代稱。 ⑥國學:唐代在國子監中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算學、書學,并立博士。 ⑦稽式:稽,考求。式,根據。 ⑧顏子: 指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漢自武帝后崇尚儒學,立學者必廟祀孔子,魏正始至隋大業間,皆尊孔子為先圣,配顏子為先師;唐高祖改以周公為先圣,配孔子;太學時則罷周公,以孔子為先圣,顏子仍配為先師。 ⑨俎豆干戚:俎與豆為古時之禮器,干與戚即盾與斧,為古時兵器。祭祀時伴以歌舞,文舞手舉羽旌,武舞手拿干戚。此指禮樂之盛。 ⑩給傳:傳是驛傳。給傳是允許乘驛馬到京城。 不次:不按尋常的次序,超等提拔。 廊廟:指朝廷。 大經:唐時科舉,按諸經經文長短而分為大中小經,《禮記》、《左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 國子:國子學,教三品以上官員及國公的子孫。太學:教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四門:四門學,教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和非官員人家的子弟。廣文:廣文館,教國子監中修進士業的。 書:書學,教八品官員以下子弟和非官員子弟,專學文字訓詁學和書法。 算:算學,學生對象和書學相同,專學數學。 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廣文、書、算諸學的主講教師。 以備眾藝:先秦時以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所以在此基礎上設了書學、算學,可稱“以備眾藝”。 祭酒:古時饗宴,必由尊者或老者一人舉酒祭地,故稱尊者或老者為祭酒。唐制,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長官。 司業:祭酒的副手。 束帛:帛五匹為一束。 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當時曾是個小國,后為唐太宗所滅。 新羅:古代朝鮮半島國家之一。 篋:方竹器,用以盛書籍。 講筵:講席,講座。 皇侃:南朝梁吳郡人,為國子助教,后加官為員外散騎侍郎。撰有《禮記講疏》、《論語義》、《禮記義》。 褚仲都:南朝梁名儒,以精通《周易》著稱。 熊安生:北周阜城(今河北阜城東)人,博通五經,尤精三禮,弟子千余人。著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 沈重:北周武康人,為當世儒宗。著有《周禮義》、《儀禮義》等書。 沈文阿:南朝陳沈駿子,研精訓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著有《儀禮》、《經典大義》。 周弘正:南朝陳周舍從子。官至尚書右仆射。著有《周易講疏》、《論語疏》、《莊子疏》、《孝經疏》及文集。 張譏:南朝陳名儒。著有《周易義》、《尚書義》、《毛詩義》、《孝經義》等。 何妥:隋何細胡子,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集要》及文集等。 劉炫:隋河間景城(今河北滄縣西)人。著有《論語述義》等,均失傳。 經術可紀:經學、儒術可以取法。 多行其講疏:推重信奉他們對經典義理的解釋和闡述。 左丘明:相傳為《左傳》作者,春秋戰國時人,后人多有懷疑。 卜子夏:春秋衛人,孔子弟子。著有《詩序》、《易傳》等。 公羊高:戰國齊人,子夏弟子。著有《春秋公羊傳》。漢何休作《公羊傳解詁》。 穀梁赤:春秋魯人,子夏弟子,著有《春秋穀梁傳》。唐楊士勛作《穀梁傳疏》。 伏勝:秦博士,濟南人。秦始皇焚書,伏勝藏書于屋壁。漢朝建立后,伏勝得遺書29篇,教于齊、魯之間。漢文帝曾欲召他授《尚書》。 高堂生:西漢魯人。秦始皇焚書,《禮》經不傳,獨高堂生能言之。為治《禮》者奉為宗師。 戴圣:西漢梁人。宣帝時為博士,官至九江太守。得《禮記》46篇傳于世,號《小戴記》。 毛萇:漢趙人。精于治《詩》,至東漢毛詩大行。 孔安國:孔子之后,魯共王于孔子舊宅壁得《古文尚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無人能識。安國以今文讀之,定為58篇,成為《古文尚書》之學。 劉向:漢楚元王之后。成帝時為光祿大夫。校定經傳詩賦等古籍,著有《別錄》一書,是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書。 鄭眾:東漢鄭興子,官大司農卿,受詔作《春秋》,刪19篇。 杜子春:東漢緱氏人。受《周禮》于劉歆。 馬融:后漢馬續弟,才高博洽,為當時通儒,盧植、鄭玄皆為其徒。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尚書》、《三禮》、《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 盧植:東漢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師從馬融,學通古今。建寧中征為博士,官至尚書,后因反對董卓免官。 〔51〕鄭玄:東漢高密(今屬山東)人。所著書凡百余萬言,今存者有《毛詩箋》、《三禮注》。 〔52〕服虔:東漢滎陽(今屬河南)人。作《春秋左氏傳解》,史稱服氏注。漢靈帝時官九江太守。 〔53〕何休:東漢任城樊(今山東兗州西南)人。精研六經。著《春秋公羊解詁》、《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書。 〔54〕王肅:三國魏人。撰《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孔子家語注》等。 〔55〕王弼:三國魏人。少年知名,好老莊之學,注《易》及《老子》,開魏晉玄學的先河。 〔56〕杜預:晉人。博學、多韜略。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盟會圖》、《春秋長歷》,成一家之學。 〔57〕范寧:晉時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著《春秋穀梁傳集解》。 〔58〕國胄:宗室王侯子弟。 〔59〕尼父:魯哀公誄孔子時的稱呼。后習為對孔子的尊稱。 〔60〕識:記住。 〔61〕漢昭帝:名弗陵,漢武帝幼子,公元前86年即位。 〔62〕衛太子:名據,原漢武帝太子,衛皇后所生,故稱。 〔63〕雋不疑:渤海人,武帝時為京兆尹。蒯聵:春秋時衛靈公世子,出奔到宋。靈公卒,孫輒繼位,是為出公,晉國又接納蒯聵在戚邑,父子爭國。后蒯聵潛回衛國,發動政變,是為莊公,輒出奔到外國。西漢始元五年(前82年),有男子自稱衛太子。漢昭帝命公卿大臣識別真假,都不敢說話。雋不疑說:過去衛國的蒯聵出奔宋國,后來又回衛國爭位,衛出公拒絕接納他,《春秋》里說衛出公的做法是對的。雋不疑根據《春秋》抓起這個男子,審查結果,此人果然是冒充衛太子。 〔64〕經籍去圣久遠:過去認為《詩》、《書》、《禮》、《易》、《春秋》等經籍都經孔子這位圣人所審定,唐初離開孔子的時代已有1100多年,所以說去圣久遠。 〔65〕顏師古:名籀,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博學善屬文,隋時任安養尉。唐高祖入關,授朝散大夫,遷中書舍人,詔令全都出自他的手筆。貞觀中,任秘書少監,后撰成《五禮》,進封子爵。 〔66〕舛:錯誤,錯亂。 〔67〕隨方曉答:對提出的問題清楚地回答。 〔68〕通直散騎常侍:晉代以員外常侍與散騎常侍為共同輪流值班,故號通直。唐代為侍臣,備顧問。 〔69〕文學:這里是指傳授儒學的博士。 〔70〕章句:給經籍所作的注解。 〔71〕《五經正義》:指《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宋以后都收入《十三經注疏》中。 〔72〕蜃:大蛤。能吁氣成樓臺城郭之狀,將雨即見,名蜃樓,亦曰海市。實為光線折射而生的現象。 〔73〕燧:燧石,用鐵器敲打時迸發出火星將草木點燃。古人取火的工具。又有木燧,即鉆木取火,但在陰雨天無法用此法。 〔74〕蘇秦刺股:蘇秦,字季子,師事鬼谷子,后得《太公陰符》,潛心研讀。讀書欲睡,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腳跟,一年而學成,后來游說諸侯,佩六國相印。 〔75〕董生垂?。憾?,即董仲舒,廣川(治今河北景縣西南)人,漢景帝時為博士。放下帷幕專心教書,3年足不出戶。武帝即位,上對策3篇,任用為江都王相。講學著書,尊儒術,黜百家,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7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語出《禮記·學記》。以玉器琢磨而成,喻人才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知識。
【鑒賞】本篇講述唐太宗通過一系列的舉措,規范和推動儒學的發展和興盛,體現了他崇尚儒學、以儒學治世的治國理念。
中國古代社會在統治策略上的基本特點是:亂世用法家,治世用儒家。亂世烽煙四起,弱肉強食,需要的是能夠迅速帶來眼前實利的學說,如三國時曹操就崇尚嚴刑峻法;社會秩序相對平穩時,實現長治久安就必須靠儒家,唐太宗就是個具備如此戰略眼光的典型。唐太宗出身于將門世家,初不通儒術。唐王朝建立后,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開始尊崇儒術。在秦王之時,唐太宗已經考慮由武功轉向文治的問題。武德四年(621年),秦王府設置了文學館,羅致天下學士。據《唐會要》記載:“秦王既平天下,乃銳意經籍。于宮城之西,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敝那赝醺藢W士即產生于此。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在宴群臣時宣稱:“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舊唐書·音樂志》)他開始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行儒術。
在即位后的第二個月,唐太宗就在皇宮正殿左側設置了弘文館。弘文館既是國家藏書之所(聚書20萬卷),亦為皇帝招納賢才之地。唐太宗下令精選天下儒學人才,不僅保留其官職,還使其兼弘文館學士,可與太宗探討古代典籍,商議政事。一時集聚了虞世南、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德言等英才,唐太宗常與其討論“至夜分乃罷”。唐太宗還下詔讓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賢臣良將的子孫到弘文館學習,意在讓后世子孫繼續修習儒學。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與王珪的對話,對他確立選拔、任用儒學人才的方針有著直接的影響。《政體》篇和本篇中對此均有記載?!墩w》篇中,王珪提到漢朝宰相都精通經典,“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經決定,由是人識禮教,治致太平”。本篇中,王珪還舉了一個例子:漢昭帝時,大臣雋不疑以春秋時期衛國蒯聵的事例,斷定了有人假冒太子,從而解除了許多人的疑惑。此事說明公卿大臣應該由通曉經義、懂得古義的人來擔任。唐太宗非常贊同王珪的說法,自此百官中“學業優長,兼識政體者”(《政體》),多被提拔重用。
同一年,唐太宗下詔在國子監專門設置孔子廟堂,以孔子為先圣,以顏回為先師。其時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和國子博士朱子奢建議,雖然周公尼父皆為圣人,但“庠序置奠”,即開創設立學校、育人方面,則緣于孔子,所以應恢復舊制,停祭周公,“升夫子為先圣,以顏回配享”(《唐會要》卷三十五)。唐太宗聽從了建議,確立了尊孔方針。按照舊典儀式,兩邊陳放“俎豆干戚”,加以頂禮膜拜。這年又廣泛征集天下著名儒士,予以破格提升任官,于是“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舊唐書》)。同時,唐太宗擴建了國子監學舍四百余間,增加生員,大力培養儒學之士。一時學習儒學的熱潮達到鼎盛,連諸夷酋長都把子弟派來申請入學。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下令在全國各州縣設置孔子廟。貞觀十一年(637年)“修宣尼廟于兗州,給戶二十,充享祀”(《唐會要》卷三十五)。
政事要“引經決定”,必然要在儒家經典的文本與注釋上有個標準的范本。但由于經籍年久失修,在流傳過程中,文字與注解等都有訛誤,“異端蜂起”,于修習儒學不利。針對此種情況,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命顏師古重新考定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顏師古是名儒顏之推的孫子,“少傳家業,博覽群書,尤精訓詁”(《舊唐書·顏師古傳》),對文字訓詁、聲韻、校勘等非常擅長,從事此項工作很適宜。顏師古利用秘書省所藏的大量經籍圖書,以晉、宋以來古今本為依據對五經悉心考證。待其完成后,唐太宗又令房玄齡集合諸儒,對他的考定詳加審議。對諸儒的疑義,顏師古一一引經據典,詳細說明,使各位儒生心服口服。太宗對顏師古的學問大為稱贊,給予賞賜并授通直散騎常侍一職。貞觀七年(633年),顏師古考定的五經被頒布于天下,作為所有讀書人學習的教材。五經雖有了定本,但其注釋義疏以及分章斷句等仍是個問題。自漢以來,各家各派對五經的解釋紛繁各異,沒有統一標準。于是唐太宗又下令顏師古和國子祭酒孔穎達等大儒,撰寫《五經》疏義,共180卷,名為《五經正義》,讓國子監作為教材使用?!段褰洝范ū竞汀段褰浾x》的頒行,使儒家經典從文本到注釋,有了一個欽定標準。平息了儒家內部的爭論,也使士人們參加科舉考試有了一個統一的課本。從而為儒學的發展和傳承作出重大貢獻,使得經學的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興盛狀況,有力地加強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貞觀中后期,唐太宗又兩次下詔褒揚歷代名儒和經學大師,以為示范。貞觀十四年(640年)的詔書中,提出對前朝梁、陳、周、隋曾對儒學經書及儒學教育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儒學大師應該加以優待獎賞,以鼓勵后學之士,還要尋訪他們的后代并報奏朝廷。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對注解經書作出過貢獻、且其注解被采用為教材的21名名儒先人表示崇敬,規定太學里凡舉行祭祀大典,他們可以配享孔子廟堂??梢?,太宗之尊儒重道,是一以貫之的。
尊儒重道,就得提高人們對學習的重視。唐太宗說:“人性含靈,待學成而為美。”岑文本回答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人的情趣會隨時變化,“必須以學飭情,以成其性”,因此勤奮學習是一種美德。君臣均從學習對完善人的本性的角度,對學習作了高度的贊美。
綜上所述,唐太宗在尋求治國方略中對儒學的向往及熱情提倡,促進了儒學的發揚和興盛,為重新確立儒學的統治地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貞觀君臣也因儒學的復興,有力推動并最終促成了貞觀盛世的實現。
上一篇:貞觀政要《尊敬師傅第十》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征伐第三十五》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