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師傅第十》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有腳疾,不堪踐履。太宗賜步輿,令三衛(wèi)舉入東宮,詔皇太子引上殿,親拜之,大見崇重。綱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太子嘗商略古來君臣名教,竭忠盡節(jié)之事。綱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為難,綱以為易。”每吐論發(fā)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
貞觀六年,詔曰:“朕比尋討經(jīng)史,明王圣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意將未可。何以然?黃帝學大顛,顓頊學錄圖,堯?qū)W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王學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師,則功業(yè)不著乎天下,名譽不傳乎載籍。況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無師傅,安可以臨兆民者哉?《詩》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師之位。”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上智之人,自無所染,但中智之人無恒,從教而變,況太子師保,古難其選。成王幼小,周、召為保傅。左右皆賢,日聞雅訓,足以長仁益德,使為圣君。秦之胡亥,用趙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誅功臣,殺親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惡誠由近習。朕今為太子、諸王精選師傅,令其式瞻禮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訪正直忠信者,各舉三兩人。”
貞觀十一年,以禮部尚書王珪兼為魏王師。太宗謂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曰:“古來帝子,生于深宮,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少能自濟。我今嚴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驅(qū)使,甚知剛直,志存忠孝,選為子師。卿宜語泰,每對王珪,如見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師道自處,時議善之也。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曰:“三師以德道人者也。若師體卑,太子無所取則。”于是詔令撰太子接三師儀注。太子出殿門迎,先拜三師,三師答拜,每門讓三師。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貞觀十八年,高宗初立為皇太子,尚未尊賢重道,太宗又嘗令太子居寢殿之側(cè),絕不往東宮。散騎常侍劉洎上書曰:
臣聞郊迎四方,孟侯所以成德;齒學三讓,元良由是作貞。斯皆屈主祀之尊,申下交之義。故得芻言咸薦,睿問旁通,不出軒庭,坐知天壤,率由茲道,永固鴻基者焉。至若生乎深宮之中,長乎婦人之手,未曾識憂懼,無由曉風雅。雖復神機不測,天縱生知,而開物成務,終由外獎。匪夫崇彼干籥,聽茲謠頌,何以辨章庶類,甄核彝倫?歷考圣賢,咸資琢玉。是故周儲上哲,師望、奭而加裕;漢嗣深仁,引園、綺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惡之際,興亡斯在,不勤于始,將悔于終。是以晁錯上書,令通政術,賈誼獻策,務知禮教。竊惟皇太子玉裕挺生,金聲夙振,明允篤誠之美,孝友仁義之方,皆挺自天姿,非勞審諭,固以華夷仰德,翔泳希風矣。然則寢門視膳,已表于三朝,藝宮論道,宜弘于四術。雖富于春秋,飭躬有漸,實恐歲月易往,墮業(yè)興譏,取適晏安,言從此始,臣以愚短,幸參侍從,思廣儲明,暫愿聞徹,不敢曲陳故事,切請以圣德言之。
伏惟陛下誕睿膺圖,登庸歷試。多才多藝,道著于匡時;允文允武,功成于纂祀。萬方即敘,九圍清晏。尚且雖休勿休,日慎一日,求異聞于振古,勞睿思于當年。乙夜觀書,事高漢帝;馬上披卷,勤過魏王。陛下自勵如此,而令太子優(yōu)游棄日,不習圖書,臣所未諭一也。加以暫屏機務,即寓雕蟲。紆寶思于天文,則長河韜映;摛玉華于仙札,則流霞成彩。固以錙銖萬代,冠冕百王,屈、宋不足以升堂,鐘、張何階于入室。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悠然靜處,不尋篇翰,臣所未諭二也。陛下備該眾妙,獨秀寰中,猶晦天聰,俯詢凡識。聽朝之隟,引見群官,降以溫顏,訪以今古。故得朝廷是非,閭里好惡,凡有巨細,必關聞聽。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趨入侍,不接正人,臣所未諭三也。陛下若謂無益,則何事勞神;若謂有成,則宜申貽厥。蔑而不急,未見其可。伏愿俯推睿范,訓及儲君,授以良書,娛之嘉客。朝披經(jīng)史,觀成敗于前蹤;晚接賓游,訪得失于當代。間以書札,繼以篇章,則日聞所未聞,日見所未見。副德愈光,群生之福也。
竊以良娣之選,遍于中國。仰惟圣旨,本求典內(nèi),冀防微,慎遠慮,臣下所知。暨乎征簡人物,則與聘納相違,監(jiān)撫二周,未近一士。愚謂內(nèi)既如彼,外亦宜然者。恐招物議,謂陛下重內(nèi)而輕外也。古之太子,問安而退,所以廣敬于君父;異宮而處,所以分別于嫌疑。今太子一侍天闈,動移旬朔,師傅已下,無由接見。假令供奉有隙,暫還東朝,拜謁既疏,且事俯仰,規(guī)諫之道,固所未暇。陛下不可以親教,宮宷無因以進言,雖有具寮,竟將何補?
伏愿俯循前躅,稍抑下流,弘遠大之規(guī),展師友之義。則離徽克茂,帝圖斯廣,凡在黎元,孰不慶賴。太子溫良恭儉,聰明睿哲,含靈所悉,臣豈不知。而淺識勤勤,思效愚忠者,愿滄溟益潤,日月增華也。
太宗乃令洎與岑文本、馬周遞日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
〔注釋〕①太子少師:東宮官,太子六傅之一,以輔導太子為職。西晉惠帝時始置,北魏、北齊、隋、唐沿設。 ②李綱:椿(今河北景縣)人,字文紀。曾仕北周。唐高祖李淵即位后,拜禮部尚書、太子詹事。因諫李建成不聽,辭官。貞觀初拜太子少師,五年卒。謚貞。 ③步輿:又名版輿,即轎。木制,以皮為襻而抬之。 ④三衛(wèi):唐沿隋制,設有親衛(wèi)、勛衛(wèi)、翊衛(wèi),合稱三衛(wèi)。每衛(wèi)置中郎將一人統(tǒng)領,掌宮庭禁衛(wèi)之事。 ⑤引:牽挽,攙扶。 ⑥商略:探討。 ⑦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可以托付幼君和國家。六尺,形容小,古時尺短,六尺約等于1.38米;孤,孤兒,意指幼君;百里,諸侯的封國;命,政令。語出《論語·泰伯》。 ⑧三師之位:三師的職位。三師,太師、太傅、太保的合稱,是與天子坐而論道之官。 ⑨不愆不忘,率由舊章:見《詩經(jīng)·大雅·嘉樂》。意為不犯過失不忘本,遵循以前的規(guī)章制度。愆,過失;率由,遵循。 ⑩上智之人:或作上知,意指天生圣人。 師保:古人教導太子,有師有保,統(tǒng)稱師保。唐設太子太師、太傅、太保,都是從一品;太子少師、少傅、少保,都是從二品。 成王:周成王,西周國王,姓姬,名誦。父武王去世時年尚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后親政分封諸侯,奠定西周王朝統(tǒng)治基礎。 周、召:周公和召公。周公為周武王弟,姓姬名旦,曾助武王滅商,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他攝政;召公姓姬名夷,成王時任太保,治理西部,和周公同為重要大臣。 胡亥:即秦二世。 趙高:秦始皇時為中車府令,秦始皇死后,謀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專擅朝政。后又殺死二世,立子嬰為秦王,不久為子嬰所殺。 式瞻禮度:意思是向師傅學習禮節(jié)法度。式,向某種榜樣學習;瞻,尊敬地觀看。 魏王:唐太宗第四子李泰。 傾覆相踵:失敗相隨。踵,跟隨。 三師:此指輔佐教育太子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簡稱三師。 儀注:禮儀細則。 高宗初立為皇太子:貞觀十七年(643年),廢皇太子李承乾,立晉王李治(后為高宗)為皇太子。 “臣聞”二句:語本《尚書大傳·略說》:“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孟侯者,于四方諸侯來朝,迎于郊者。” 齒學三讓:謂太子在學受業(yè)時,與同學者根據(jù)年齒(歲)以禮相讓。齒學,在學受業(yè)時據(jù)年齒排位;三讓,古代禮節(jié),三次揖讓尊者。見《禮記·文王世子》孔穎達疏、《禮記·鄉(xiāng)飲酒義》。 元良由是作貞:太子由此為正。元良,太子;貞,正。語本《禮記·文王世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 芻言咸薦:小民的言論都能奏聞。芻言,芻蕘之言,即小民言論;咸,都;薦,獻,進奏。 睿問旁通:帝王的聽聞都能通達。睿問,圣聽;旁通,四方通達。 天縱生知:天賦的生而知之。 開物成務:開發(fā)萬物之理,成就天下之事。《周易·系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外獎:外界的輔助。獎,輔助。 干籥:干,古時舞者手執(zhí)的盾;籥,古管樂器,有吹籥舞籥二種,舞籥長三尺,六孔,竹制,可執(zhí)作舞具。文中意指禮樂教化。 謠頌:歌謠詩頌。文中意指詩歌教化。 辨章庶類:辨明萬物。 甄核彝倫:分清道理。甄,鑒別、分析;核,核實;彝倫,道理。 琢玉:雕琢玉器,比喻教育。《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二句:意為周成王德才非凡,師法姜太公、召公而更增加道德。周儲,周的儲君,指周成王;上哲,德才非凡;望,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奭,召公名;裕,道。《方言》卷三:“裕,道也。東齊曰裕。” “漢嗣”二句:意為漢惠帝深懷仁義,引進東園公、綺里季而彰明道德。漢嗣,漢的嗣君,指漢惠帝劉盈;園,東園公;綺,綺里季。據(jù)《史記》、《漢書》記載:東園公、綺里季與夏黃公、甪里先生四人于漢初隱居商山,并稱商山四皓,素為漢高祖劉邦仰慕。劉盈為太子時,漢高祖曾想廢之而改立趙王劉如意。劉盈生母呂后請教張良,迎商山四皓輔佐劉盈,漢高祖見到后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 宗祧:宗廟。祧,遠祖之廟。 晁錯:漢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景帝即位,遷御史大夫。建議削諸侯封地,加強中央集權。吳、楚等七國借口誅晁錯起兵謀反,景帝誤信人言,遂殺晁錯。七國繼續(xù)叛亂,終被平定。 玉裕挺生:形容太子資質(zhì)杰出,溫裕如玉。 金聲夙振:形容太子美名早傳。 明允篤誠:清明公允,篤厚誠信。 孝友: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非勞審諭:不須教導。 翔泳希風:上下都仰慕其作風。翔泳,飛鳥游魚,引申為上下;希,仰慕。 四術:《詩》、《書》、《禮》、《樂》四種經(jīng)術。 富于春秋:年齡尚少。春秋,年齡。 飭躬有漸:修身漸進。飭躬,修身。 取適晏安:尋求適意安逸。 思廣儲明,想擴展太子的英明。儲,儲君,太子。 暫愿聞徹:希望不久聞名四方。暫,不久;聞徹,聞名四方。 〔51〕不敢曲陳故事:不敢(故意)詳述舊事。此處為謙詞。 〔52〕誕睿膺圖:天生睿知,承受天命。 〔53〕登庸歷試:登上帝位,歷經(jīng)考驗。 〔54〕匡時:匡救艱危時局。 〔55〕允文允武:文事、武功兼全。 〔56〕纂祀:繼承帝王大業(yè)。纂,繼承;祀,祭祀,國家大典。 〔57〕即敘:就序。 〔58〕九圍清晏:九州清平。 〔59〕振古:往昔。 〔60〕乙夜觀書,事高漢帝:謂太宗深夜讀書,比漢光武帝還要勤奮。 〔61〕馬上披卷,勤過魏王:謂太宗在戎馬倥傯中讀書,勤奮超過曹操。 〔62〕雕蟲:雕琢章句。指文學。 〔63〕韜映:掩藏光芒。 〔64〕摛玉華于仙札:摛,展布;玉華,玉的精華,形容優(yōu)美的辭藻;仙札,皇帝書札的美稱。 〔65〕錙銖萬代:使名垂萬代的人物都顯得渺小。錙銖,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 〔66〕冠冕百王:蓋過歷代帝王。冠冕,蓋過,居于首位。 〔67〕屈、宋不足以升堂:屈、宋,屈原、宋玉,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古代最好的辭賦家;升堂,比喻學問入門。 〔68〕鐘、張何階于入室:鐘、張,指鐘繇、張芝。鐘為三國時魏國人,精隸書;張為東漢時人,精草書。二人都是一代書法大家。入室,比喻學問精深。 〔69〕備該眾妙:具備眾多才能。該,通“賅”。 〔70〕猶晦天聰,俯詢凡識:不炫耀聰明,向普通人請教。晦,掩藏;天聰,圣明;凡識,普通見識的人。 〔71〕隟:同“隙”,空閑。 〔72〕宜申貽厥:應該申明留給子孫作榜樣。貽厥,貽厥子孫的省語。 〔73〕睿范:圣上的典范(榜樣)。 〔74〕副德愈光:太子的道德更加光輝。 〔75〕良娣之選:太子嬪妃的人選。良娣,太子之妾。 〔76〕典內(nèi):掌管(宮庭)內(nèi)務。典,掌管。 〔77〕征簡人物:選拔人才。 〔78〕“監(jiān)撫”二句:謂太子兩年沒有接近過一個賢士。監(jiān)撫,監(jiān)國(代理國政)、撫軍(慰問軍隊),太子的職責;二周,兩年。 〔79〕物議:世人的議論。 〔80〕天闈:皇帝的寢宮。 〔81〕動移旬朔:動不動十天或一月。旬,十天;朔,一月。 〔82〕東朝:太子所住的東宮。 〔83〕宮寀:太子的屬官。 〔84〕具寮:職官。 〔85〕前躅:前人的典范。躅,足跡。 〔86〕下流:品位不高之事。 〔87〕離徽克茂:保有美德能夠盛大。徽,美德;克,能。 〔88〕帝圖斯廣:帝業(yè)弘圖于是寬廣。 〔89〕含靈所悉:世人皆知。含靈,人。 〔90〕勤勤:懇切至誠。 〔91〕遞日:按日交替。
【鑒賞】本篇主要記述了唐太宗教諭太子和諸王尊敬師傅、努力學習的言行以及大臣的相關奏疏。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師”,是與“天地君親”排在一起接受世人祭拜的。“師”的作用,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模范影響別人。這點上,“君”“師”的作用有著共同之處。在此篇中,我們看到唐太宗對待學習及老師的態(tài)度。他認為,君主自身培養(yǎng)典范品質(zhì)、治理好國家,與世人一樣離不開“師”的訓誡。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下詔說應當立即擬定法令,設置“三師”的職位。他在研讀經(jīng)典史籍時發(fā)現(xiàn),古來圣王都有師傅,如“黃帝學大顛,顓頊學錄圖,堯?qū)W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王學虢叔”。有了好的師傅的教導,前代帝王才能夠功業(yè)顯揚于天下,成就圣王的美譽。自己身為帝王,沒有師傅指教警示,肯定管理不好天下百姓,治理不好國家。“三師”為太師、太傅、太保的合稱,古時亦稱“三公”,周代始置。西周時期,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三人作為天子的顧問,協(xié)助天子決策國家大事,地位是非常高的。后來這一職位慢慢演變?yōu)橛泄Υ蟪嫉臉s譽虛銜。隋朝本置“三師”,大業(yè)三年(607年)隋煬帝將其廢除。在唐太宗的主張下,貞觀時期復置“三師”之位,儀制依隋朝。下詔恢復三師職位,體現(xiàn)出唐太宗的虛心好學精神及對師傅的重視。
唐太宗對老師的重視,突出的表現(xiàn)在為諸皇子請師傅一事上。
首先,太子是儲君,老師人選的確定非常關鍵。唐太宗舉例說,周成王因為小時有周公、召公這樣的賢人做老師,仁義不斷增長,德行不斷加強,后來成為圣明的君主。而秦二世胡亥,小時以宦官趙高為師,學到的盡是嚴刑酷法,于是繼位后“誅功臣,殺親族”,殘酷暴虐到極點,很快滅亡了。可見,除了天生的圣人,絕大多數(shù)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受教育影響的。唐太宗要大臣們向自己推薦德高望重、正直忠信的好老師。太子李承乾的師傅先后有:李綱、張玄素、于志寧、杜正倫、孔穎達、魏徵等,個個都是學識淵博、正直忠信的諫臣,深得唐太宗的賞識。唐太宗要求太子必須尊敬老師,守師生之禮。李綱輔佐過隋朝楊勇、唐李建成兩位太子,是朝野皆知無人不敬的大忠臣,貞觀之初,被唐太宗任命為太子少師。他因為有腿疾,走路不方便。唐太宗不僅讓他乘坐步輿進東宮,而且令太子攙扶他上殿并親自拜見。李綱果然不負太宗所望,學識、品行都讓太子肅然起敬。對于尊敬師傅一事,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還專門下了個詔令,擬訂了一個太子接待“三師”時的禮儀細則,詳細規(guī)定了太子迎送“三師”及書信往來必須遵循的禮節(jié)。唐太宗如此尊敬師傅,是因為他認識到:如果太子沒有對師傅的尊敬,就不會接受師傅的訓導勸誡,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可惜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沒有在太子承乾身上得到驗證。養(yǎng)于深宮的李承乾日益奢靡、頑劣,不聽勸誡,甚至雇人想要刺殺師傅于志寧,后又曾雇人打昏張玄素,直至貞觀十七年圖謀造反。
貞觀十八年(644年),散騎常侍劉洎為培養(yǎng)太子一事上疏,也表達了對學習的重視。其時唐太宗剛廢了李承乾,改立晉王李治(即后來的高宗)為太子。也許是還沉浸在對前太子的失望、悲痛情緒中,唐太宗沒有為李治請老師,還讓他搬至東宮,居住在自己的寢殿旁。劉洎的上疏,雖然措辭委婉,但仍然嚴肅地表達了對唐太宗此舉的不滿。劉洎同樣從以史為鑒出發(fā),舉出周成王效法太公望、召公奭,漢惠帝禮迎東園公、綺里季,才成為有道明君的例子。同樣,唐太宗能獨步天下,也是因為其不恥下問,孜孜以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才實現(xiàn)了萬方有序、九州清平的盛世之治。皇太子雖然資質(zhì)杰出,仍需在學習中擴展自己的學問,完善自身的修養(yǎng)。把太子留在寢宮侍奉,皇上無法親自教誨,官員又沒有機會進諫,這樣太子就會荒廢學業(yè),道德退步。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好書、賢人來教育、訓導太子,讓其觀前朝成敗、問當代得失,不斷地增加新知。唐太宗于是馬上命令太子搬至東宮,并令劉洎、岑文本、馬周輪流去與其談論。
除了著力培養(yǎng)太子,唐太宗亦同樣重視皇室子弟的教育。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古來帝子,生于深宮,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相踵,少能自濟。”雖然太子與諸王地位高貴,盡享榮華,但教育不當便會驕奢淫逸,自取滅亡。對他們嚴加管教,是為其自身的安全考慮。其時,禮部尚書王珪剛被任命為魏王李泰的師傅。唐太宗對王珪是非常了解和信任的,知道他剛毅正直,心存忠孝,是一個好的老師人選。因此,唐太宗希望房玄齡轉(zhuǎn)告魏王要尊敬師傅:“每對王珪,如見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從效果看,唐太宗對太子、諸王的教育,不能說是完全成功的。但貞觀君臣對約束太子、諸王的行為,要他們認識到尊師重學的重要性,以及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是非常感人的。
上一篇:貞觀政要《封建第八》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崇儒學第二十七》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