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注釋】
選自《孟子·離婁下》。
大人:有德行的人。
果:做到。
惟義所在:只看是否符合義。
【賞析】
孟子以“義”為行為準則的出發點,并以此來評判人物的優劣。孟子說: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strong>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說出的話不一定句句守信,欲做的事不一定處處兌現,只做符合義的事。
孟子認為,大義所在,應該依從。符合義的事情,就大膽地說,大膽地做。不符合義的事情,說出的話不必守信用,欲做的事也不必踐行。如果刻板地以“言必行,行必果”來規范言行,就可能喪失“義”的準則,而有損仁義的事業。
孟子的意見與孔子的觀點是相通的。在《論語·子路》里,子貢問孔子:“怎樣的人才可以算是一個士?”孔子說:“用羞恥之心約束自己的行為,出使外國,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士了?!?/p>
子貢又問:“請問次一等的?!笨鬃诱f:“宗族稱贊他孝順父母,家鄉人稱贊他尊敬兄長?!弊迂曈謫枺骸案覇栐俅我坏鹊?。”孔子回答說:“言必信,行必果,只是固執的一般人啊!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p>
在孔子眼里,“言必信,行必果”,只是“士”當中最低一等的,可見孔子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評價不高。
孟子則從更高一個層次上,即以是否符合“義”為道德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言論和行動:品德高尚的人只遵從“義”,不符合義的承諾,可以不必認真對待;不符合義的事情,堅決不能去做。
上一篇: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