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處世,不必拘其常業(yè),但隨所當為者。士農(nóng)工賈,勇往為先,若我則賈業(yè)者也。或辭利涉之艱,則大事去矣,奚以充其囊橐,裕身肥家乎。于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以致富有。
【譯注】
拘:拘泥。隨:依順,依從。當為:應當做的事情。勇往:奮勇前進。先:前導,前驅。則:通“擇”,選擇。或:某人,有的人。辭:推辭。利涉:舟楫。奚以:何以。充:使充盈。囊橐(náng tuó):口袋,袋子。裕:使充裕。肥家:發(fā)家致富。于焉:從此,于此。
人活在世上,沒有必要把自己局限于從事農(nóng)業(yè),只要順其自然,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就行了。在士農(nóng)工商4種職業(yè)中做出選擇,一定要勇往直前,敢為人先。就我個人而言,就是以經(jīng)商為職業(yè)。如果畏首畏尾,不愿吃舟楫勞頓之苦,就干不成大事,又怎么能夠賺個盆滿缽滿,發(fā)家致富呢?這其中要有艱辛的付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才能過上富裕的生活。
這是徽商許侔先在總結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時所說的話。
輯自歙縣《許氏世譜·西皋許公行狀》。
【感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時機不成熟,一條路走不通,就應當果斷地選擇另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樣也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專長。
【故事鏈接】
明代歙縣黃鏞(字時振,號松澗)天性敦厚,是一個喜好讀書的商人。小時從儒就學,立下經(jīng)世之志。后來因為父親對于科舉不感興趣,反對業(yè)儒,于是黃鏞棄儒經(jīng)商,在閩、越、齊、魯?shù)鹊貜氖律虡I(yè)活動。由于他善于思考和觀察,每每料事如神,十不失一,很快發(fā)家致富,一躍成為在揚州獨立經(jīng)營的富商。
【延伸閱讀】
朱熹曾明確地表達過自己對商賈的看法。有一次學生問朱熹:“吾輩之貧者,令不學子弟經(jīng)營,莫不妨否?”朱熹回答說:“止經(jīng)營衣食亦無害,陸家亦作鋪買賣。”明代先哲李贄也大膽宣稱“商賈亦何鄙之有”?更是直接把商賈與其他各階層人士畫上等號。理學理論上的支持讓徽人入賈更具正當性,朱熹的親身所為更是徽商的榜樣。朱熹的親屬及其本人都從事過商業(yè),其外祖父祝確經(jīng)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稱“祝半州”。而朱熹本人雖然堅持“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但是他不反對獲取正當利益。他自己就曾經(jīng)辦過書坊,刻書賣書。他這種以儒者身份親營商業(yè),對徽商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精神安慰。于是他們自覺地以朱熹理學思想與傳統(tǒng)道德作為自己立身行事的指南,將商和儒兩者妥善結合起來。沿朱熹的思路,他們把理欲相通思想付諸于賈儒相通的實踐中。徽州民間有所謂的左賈右儒,明朝以左上右下,這說明在徽州人心目中,甚至把賈放到了比儒更重要的位置上。
上一篇:《士商異術而同志,以雍行之藝,而崇士君子之行,又奚必于縫章而后為士也》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學非章句,亦非空寂,憲章文武,此真儒之實用也》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