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注釋】
選自《孟子·萬章上》。
害:妨礙。
逆:揣測,求。
志:詩人之志,即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析】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對詩歌作品進行評論、鑒賞的方法。他說: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strong>
意思是: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曲解詞句;也不能用詞句的表面意義,曲解詩的真實含義。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孟子認為,分析評論詩歌,應當根據作品全篇的立意,去探索作者的心志,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曲解詞句;也不能用詞句的表面意義,曲解詩的真實含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詩的含義。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采取“以意逆志”的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歷來詮釋不一:①“意”為說詩者之意。漢代經學家和宋代理學家普遍持此說,認為“以意逆志”是以說詩者自己之意去把握詩人之志。趙岐《孟子注疏》謂:“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朱熹《孟子集注》亦云:“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這種解釋影響甚大,現代學者朱自清也因襲了此說,認為當“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詩言志辨》)。這樣評論詩歌作品,常因說詩者的理解不同而不同,沒有客觀標準。②“意”為作者之意,清人多持此說,認為“以意逆志”是通過探索詩人的創作意圖,正確理解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緣起》謂:“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此說的關鍵在“就詩論詩”,即就作品論作品,從作品出發去分析推求作者的心志,以避免漢儒說詩那樣的牽強附會和主觀臆測。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也持同樣觀點。他將“以意逆志”和孟子的“知人論世”結合起來解釋:“顧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術,孟子亦言之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枪视善涫酪灾淙耍善淙艘阅嫫渲?,則古人之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闭J為“意逆”雖在說詩者,但說詩者在對作品進行分析評論時,應貫徹“知人論世”的原則,以避免主觀武斷的弊端,較為切合孟子本意。
春秋以來,賦詩之風盛行,賦詩者在外交、政治等場合,以及著書立說時,往往借取詩中的部分章句來表述自己的意見。這在當時是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可是卻有人錯誤地以這樣的方法去理解作品,“以文害辭”、“以辭害志”。孟子尊重詩歌的本意,主張從詩的總的形象分析出發,正確把握其基本思想,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孟子的這一評論、鑒賞方法,后來成為一切文藝評論、鑒賞的方法之一。
上一篇:《周易》|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