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注釋】
選自《孟子·告子上》。
欲:喜歡。
得兼:同時得到,都得到。
舍:舍棄,放棄。
義:指人的行為活動中的精神性的東西,符合一定的標準,主要表現為正義、道義、原則、法則等等,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
【賞析】
孟子善于用形象的比喻說明道理,在討論人生“義”的重大命題時,孟子使用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打比方,具有鮮明的可感受性。他說: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意思是: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擁有,我寧放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擁有,我寧選擇道義而舍棄生命。
孟子借魚和熊掌的對比取舍,來闡釋舍生取義這一重要的人生命題。孟子認為,人對于生死的選擇,就像對魚和熊掌的選擇一樣。熊掌比魚珍貴,所以選擇熊掌而放棄魚。在人的生命與“道義”之間,“義”是比生命更為寶貴的東西。當需要在生與義之間做出選擇時,就寧可舍棄生命,也要維護“義”。因此,一個人格高尚、有正義感的人,決不貪生怕死而行不義之事,即使犧牲生命,其人格尊嚴也不容受到任何冒犯、損害和玷污。
千百年來,正是這種凜然正氣,鼓舞和感召著千千萬萬志士仁人高張“舍生取義”的旗幟,獻身自己的理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族道德修養中的精華。
文天祥在南宋滅亡之際,堅持抵抗元軍入侵,被捕后寫了《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這首詩,其中“熊魚自古無雙得,鵠雀如何可共謀”的詩句,就借用魚和熊掌的比喻,表達自己舍生取義的決心和志向。他被囚三年,毫不動搖,最后就義時,在衣帶中留下了這樣幾句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由此可見,“舍生取義”的人生理念已經深入民族精神的核心了。
上一篇: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