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注釋】
選自南朝梁·范縝《神滅論》。
形:形體。
神:精神。
【賞析】
范縝的《神滅論》是一篇哲理散文,設有問答三十多條,主旨是否定佛教信奉的“神不滅論”。他的著名觀點是:
“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意思說:人的形體存在,神(指人的精神)就存在;人的形體沒有了,神也就消失了。
范縝認為,精神是肉體(形)的作用,肉體是精神的本質,肉體消失了,精神就滅了;物質分為有知物質和無知物質,人是有知物質,木是無知物質,人一旦死了,就變成無知物質了;物質的變化有其自身規律,活人會死,而死人不能再活,樹木先是活的,后來會枯死,枯死后就不能再變活了。
“神不滅論”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南朝齊梁時期,佛教盛行,信徒很多,所以范縝的《神滅論》一出,立即遭到眾多反對。當時齊競陵王蕭子良篤信“人死精神不死”、“因果報應”和生死輪回教義,因此在王府舉行辯論,組織名士圍攻范縝。佛教徒王琰等人斥責他;沈約寫了《神不滅論》、《難范縝“神滅論”》批駁他;同時王公朝貴62人聯名責罵范縝;競陵王蕭子良還指使王融誘以高官,勸范縝放棄神滅論。梁代皇帝蕭衍更從政治上施加壓力,以違經背親的名義,將范縝流放廣州。
然而可貴的是,面對種種壓力和利誘,范縝始終堅持真理,沒有放棄自己的觀點,所以范縝不僅是一個有骨氣的學者,也是敢于堅持正義的思想家。
從散文欣賞的角度看,《神滅論》的藝術價值并不高。它的價值在于光大了東漢末年王充的無神論思想,發表了千古不滅的真實見解,這在當時佛教盛行,“通人多惑”(《后漢書·西域傳》)的時代,是獨放異彩的。
上一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云誰侶?澗戶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