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出處】
《論語·憲問》。
【譯文】
貧窮時,很難做到沒有怨恨;富貴時不驕橫,則相對容易做到。
【賞析與啟迪】
“貧而無怨”的貧是廣義的,除了物質生活的貧乏,還包括知識上的欠缺、精神上的空虛、道德上的低下等。人在貧窮時,往往容易心理失衡,把貧窮的原因歸結于命不好,時運不濟,成天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古人說:“窮且愈堅,不墜青云之志。”有志氣的人,在窮困時,反而會激發自己頑強的斗志,去戰勝逆境,改變命運。“富而不驕”則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品質。有了地位、財富,成功了不驕傲,時刻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這是一種寵辱不驚的心態,也是在成功面前應當選取的人生態度。
有的青少年總抱怨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如身邊的同學、朋友,抱怨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種種需求,其實,這是虛榮心在作祟。對于那些家境優越的青少年來說,更應該珍惜父輩們創造的物質生活條件,不能抱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懶惰思想,躺在父母的蔭庇下不思進取,荒廢大好的青春年華。
上一篇:《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他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食。》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