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足蹙時疑地盡,溪云多處覺天低》出自哪里,《馬足蹙時疑地盡,溪云多處覺天低》什么意思,《馬足蹙時疑地盡,溪云多處覺天低》原文出處,《馬足蹙時疑地盡,溪云多處覺天低》賞析。
【出處】 清·趙執(zhí)信《山行雜詩四首》(之一)
【鑒賞】 詩人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山東益都人。康熙23年秋、冬在山西主持鄉(xiāng)試后由太原南下,經太行山區(qū),于年底返回故鄉(xiāng)山東益都縣探親。《山行雜詩》 就是在這次長途跋涉的紀錄。他主張寫詩要詩中有人,也就是說在詩中要忠實地表現詩人的性格、氣質、身份、情理、事理以及所處的特定時空,《山行雜詩四首》就鮮明地貫穿著這一文學主張。從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詩人的情懷,詩人自身。太行山在晉冀交界處,群山連綿,方圓數百里,雄渾險峻。“馬足蹙時疑地盡,溪云多處覺天低”,是說馬足遲疑不前,是不是到了路的盡頭,由于在溪澗的岸邊行走,云霧在半山縈繞,好像天變低了。這一首詩描寫詩人歲末過太行山返家探親,山道盤旋曲折,不好辨識,晚上嚴霜與刺骨的寒風浸襲,山路崎嶇,跋涉艱難,一路凄清,山鳥在鳴叫,更增添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原詩】 嶺路盤盤行欲迷,晚來霜霰忽凄凄。林間風過猶兼葉,澗底寒輕已作泥。馬足蹙時疑地盡,溪云多處覺天低。倦游莫訝驚心數,歲暮空山鳥亂啼。
上一篇:《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
下一篇:《鼠兮鼠兮何足道?有虎有虎當道立》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