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出自哪里,《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什么意思,《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原文出處,《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賞析。
【出處】 唐·李商隱 《月》
【鑒賞】 人們望著不圓的初月,與十五后欲缺的殘月,常常會為月亮的殘缺而感到惆悵。其實這只是空自惆悵而已,因為月亮即使在最圓滿的時候,也未必就對人有情啊! 初生: 指月初剛剛出來的上弦月; 欲缺: 是指十五月圓后開始殘缺的下弦月。通常人們的情緒,往往隨著月的圓缺而有所變化。但作者李商隱卻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 不用為月缺空惆悵,也不用為月圓而欣喜。“未必圓時即有情” 這句詩中,暗喻人的團圓相聚也未必有情,作者藉此發抒了內心深長的感嘆。
【原詩】 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上一篇:《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
下一篇:《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什么意思|全詩|出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