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言語者,圣人之糟粕也。圣人不可言之妙,非言語所能形容。漢宋以來解經諸儒,泥文拘字,破碎牽合,失圣人天然自得之趣,晦天下本然自在之道,不近人情,不合物理,使后世學者無所適從。且其負一世之高名,系千古之重望,遂成百世不刊之典。后學者豈無千慮一得,發前圣之心傳而救先儒之小失?然一下筆開喙①,腐儒俗士不辨是非,噬指而驚②,掩口而笑,且曰:“茲先哲之明訓也,安得妄議?”噫!此誠信而好古之義也。泥傳離經,勉從強信,是先儒阿意曲從之子也。昔朱子將終,尚改《誠意》注說③,使朱子先一年而卒,則《誠意》章必非精到之語;使天假朱子數年,所改寧止《誠意》章哉!
【譯文】言語,是圣人的糟粕。圣人不可言之妙,非言語所能形容。漢、宋以來解釋經書的儒者,泥文拘字,破碎牽合,失掉了圣人天然自得之趣,使天下本來自然存在的道理也晦暗了,他們解經不近人情,不合物理,使后世的學者無所適從。這些儒者在當世享有高名,又負有千古之重望,他們的解釋就成了百世不能改變的經典。后來的學者豈無千慮之一得?豈不能發明前圣的心意而救正先儒的小失?然而一下筆、一張口,那些腐儒俗士不分是非,或噬指而驚,或掩口而笑,并且說:“這是先哲的明訓,怎能妄加議論呢!”唉!這誠然表現了信而好古的精神,但拘泥傳注,違背經義,勉強信從,這只能是先儒阿意曲從的子孫啊!往昔朱子將死之前,尚且修改《大學·誠意》章的注解,假使朱子早死一年的話,那么對《誠意》章的注就不會那么精確了;假使朱子還能多活幾年的話,所修改的哪只是《誠意》章呢!
注釋
【注釋】①開喙:開口說話。 ②噬:咬。 ③昔朱子將終,尚改《誠意》注說:朱子,朱熹。朱熹在去世前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注。
上一篇:古今載籍之言,率有七種,一曰天分語,身為道鑄,心是理成,自然而然,毫無所為,生知安行之圣人。二曰性分語,理所當然,職所當盡,務滿分量,斃而后已,學知利行之圣人。三曰是非語,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以勸賢者。四曰利害語,“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以策眾人。五曰權變語,托詞畫策以應務。六曰威令語,五刑以防淫。七曰無奈語,五兵以禁亂。此語以外,皆亂道之談也。學者之所務辨也。
下一篇:《左傳》、《國語》、《戰國策》,春秋之時文也,未嘗見春秋時人學三代。《史記》、《漢書》,西漢之時文也,未嘗見班、馬學《國》、《左》。今之時文安知非后世之古文,而不擬《國》、《左》則擬《史》、《漢》,陋矣,人之棄己而襲人也。《六經》、《四書》,三代以上之古文也,而不擬者何?習見也。甚矣,人之厭常而喜異也。余以為文貴理勝,得理何古何今?茍理不如人而摹仿于句字之間,以希博洽之譽,有識者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