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名言·忍經—元吳亮《王龍舒勸誡》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圣。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是謂縱情。犯之不授,觸之不怒,傷之不忍,過事甚喜。
【譯文】
歡喜與憤怒,喜好與厭惡,嗜好與欲望,都是情感。培養情欲是惡,放縱情欲是賊,控制情欲是善,斷絕情欲是圣。飲食要求可口,衣服要求華美,住房要求寬大,像這些都是培養情欲;飲食上的費用像流水,衣服全都裝飾華麗,住房的講究沒有休止,這就是放縱情欲。被人冒犯了而不計較,受到觸犯而不發怒,被人傷害了不殘忍報復,等事情過后就很有好處了。
【原文】
張文定公曰:“謹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
【譯文】
張方平說:“言語謹慎就什么也不怕,忍耐一些事又有什么妨礙呢?”
【原文】
孔旻曰:“盛怒劇炎熱,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譯文】
孔旻說:“極端的憤怒就像烈火一樣,燒掉和氣只能傷害自己。受到冒犯不要跟對方爭斗,事情過去之后心情自然平靜。”
【原文】
山谷詩曰:“無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
【譯文】
黃庭堅的詩說:“沒有人明白我的心思,忍耐污垢要靠清洗。”
【原文】
東萊呂先生詩云:“忍窮有味知詩進,處事無心覺累輕。”
【譯文】
呂本中有詩說:“忍耐貧窮很有趣味,有益于詩作的進步;處理事情不太計較,就會覺得負擔不重。”
【原文】
陸放翁詩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內期有頤。”
【譯文】
陸游有詩說:“在憤怒和欲望產生之前能稍為忍耐一下,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產生美好的事情。”
【原文】
又曰:“毆攘雖快心,少忍理則長。”
【譯文】
陸游又說:“打斗雖然博得一時痛快,能稍稍忍讓一下就更有道理了。”
【原文】
又曰:“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
【譯文】
陸游又說:“稍為忍讓一下就沒事了,盡力做到才能收到效果。”
【原文】
省心子曰:“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譯文】
省心子說:“誠實就不會后悔,寬容就不會產生怨恨,和平相處就不會結仇,忍讓就不會受到侮辱。”
【原文】
釋迦佛初在山中修行,時國王出獵,問獸所在。若實告之則害,不實告之則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亦沉吟,又斫去一臂。乃發愿云:“我作佛時,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為惡。”存心如此,安得不為佛!后出世果成佛,先度䳄陳如者,乃當時國王也。
【譯文】
釋迦牟尼當初在山里修行,當時國王出城打獵,問釋迦牟尼獸在哪里。如果如實相告,就會害了野獸;如果不如實相告,就是撒謊。釋迦牟尼正在思考如何回答,國王發怒了,砍掉他的一只手臂。國王又問,釋迦牟尼還是在思考,國王又砍掉了他的一只手臂。于是釋迦牟尼發下誓愿:“等我成了佛,首先就要超度這個人,不讓天下的人學習他做壞事。”他存有這樣的心思,怎么能不成佛呢!后來釋迦牟尼果然出世成佛,他第一個超度的人䳄陳如,就是當時的國王。
【原文】
佛曰:“我得無諍三昧,最為人中第一。”又曰:“六度萬行,忍為第一。”
【譯文】
釋迦牟尼說:“我領悟了‘不爭’的真髓,可以說是天下第一。”他又說:“六種超度方式與萬種修行方法中,忍讓第一。”
【原文】
《涅槃經》云:“昔有一人,贊佛為大福德。相聞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中,何者為大福德?’相贊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瞋,罵亦不報,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
【譯文】
《涅槃經》記載說:“過去有一個人,稱贊佛是有大福大德的人。聽到的人很氣憤,說:‘生下來才七天,母親就去世了,怎么能說有大福大德呢?’稱贊的人說:‘年齡和思想都到了鼎盛時期卻沒有死去,挨了打卻不發怒,受了罵也不回罵,這難道不是大福大德嗎?”噴怒的人心服了。”
【原文】
《人趣經》云:“人為端正,顏色潔白,姿容第一,從忍辱中來。”
【譯文】
《人趣經》說:“為人品行端正,臉面干凈潔白,姿態容貌美好,這些都要從忍讓中獲得。”
【原文】
《朝天懺》曰:“為人富貴昌熾者,從忍辱中來。”
【譯文】
《朝天懺》說:“人之所以富有尊貴而昌盛,是從忍讓中獲得的。”
【原文】
紫虛元君曰:“饒、饒、饒,萬禍千災一旦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
【譯文】
紫虛元君說:“饒恕、饒恕、饒恕,各種各樣的災禍就會一下子消失;忍讓、忍讓、忍讓,債主和仇家從此就沒有了。”
【原文】
赤松子誡曰:“忍則無辱。”
【譯文】
赤松子告誡說:“能忍讓就不會受到侮辱。”
【原文】
許真君曰:“忍難忍事,順自強人。”
【譯文】
許真君說:“忍受難以忍受的事,順從自強不息的人。”
【原文】
孫真人曰:“忍則百惡自滅,省則禍不及身。”
【譯文】
孫真人說過:“忍讓就能使壞事自己消失,反省自己禍事就不會落到自己身上。”
【原文】
超然居士曰:“逆境當順受。”
【譯文】
超然居士說:“人處在逆境中時,應該順其自然地忍受。”
【原文】
諺曰:“忍事敵災星。”
【譯文】
諺語說:“忍讓能對付災禍。”
【原文】
諺曰:“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譯文】
諺語說:“任何事情應當忍讓的時候就要忍讓,饒恕別人不是愚笨的人,愚笨的人不懂得饒恕別人。”
【原文】
諺曰:“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
【譯文】
諺語說:“應當忍讓的時候要忍讓,應當克制的就要克制,不忍讓不克制,小事就會變成大事。”
【原文】
諺曰:“不啞不聾,不做大家翁。”
【譯文】
諺語說:“不會裝聾作啞的人,做不了大家庭的主人。”
【原文】
諺曰:“刀瘡易受,惡語難消。”
【譯文】
諺語說:“被刀砍傷容易忍受,惡語傷人就很難消解了。”
【原文】
少陵詩曰:“忍過事堪者。”此皆切于事理,為此大法,非空言也。
【譯文】
杜甫的詩說:“忍讓一下事情就好了。”這很符合道理,以此作為行為的準則,并不是空話。
【原文】
《莫爭打》詩曰:“時閑憤怒便引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獄戴枷遭責罰,更須枉費幾文錢。”
【譯文】
《莫爭打》詩說:“空閑時一生氣就出拳打架,馬上就會招引官府來管制。被關進監獄,戴上手銬接受懲罰,還要花費冤枉錢。”
【原文】
《誤觸人腳》詩曰:“觸了行人腳后跟,告言得罪我當烹。此方引慝丘山重,彼卻厚情羽發輕。”
【譯文】
《誤觸人腳》詩說:“碰到了行人的腳后跟,就對他說‘得罪了’,并且說我真該死。你這一方把罪過說得重如大山,他那邊對你的責怪就輕如鴻毛。”
【原文】
《莫應對》詩曰:“人來罵我逞無明,我若還他便斗爭。聽似不聞休應對,一支蓮在火中生。”
【譯文】
《莫應對》詩說:“別人來罵我,顯示了他不明白道理,我如果回罵就會引起爭斗。聽到了卻裝作沒聽到,不來回口,一朵吉祥的蓮花生長在烈火當中。”
【原文】
杜牧之《題烏江廟詩》:“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
杜牧的《題烏江廟詩》說:“軍隊打仗勝利還是失敗是不可預料的,能忍受羞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江東的子弟中有很多豪杰,卷土重來還說不定。”
【原文】
《誡斷指詩》曰:“冤屈休斷指,斷了終身恥。忍耐一些時,過后思之喜。”
【譯文】
《誡斷指詩》說:“蒙受了冤屈千萬不要斬斷手指,斬斷了手指一生都是恥辱。忍耐一段時間,事過后想起來就會高興了。”
【原文】
何提刑《戒爭地詩》:“他侵我界是無良,我與他爭未是長。布施與他三尺地,休夸誰弱又誰強。”
【譯文】
何提刑的《戒爭地詩》說:“他人占了我的地界確是不好,我跟他爭奪也不是上策。施舍給他三尺地,不要比較誰弱誰強。”
上一篇:處世名言·忍經—元吳亮《事貴能忍耐》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處世名言·小窗幽記—清陳眉公《做人必清醒·做事要明白》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