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落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李咸用
拾得移時看,重思造化功。
如何飄麗景,不似遇春風。
滿地余香在,繁枝一夜空。
只應公子見,先憶墜樓紅。
唐人描寫落花之詩甚多,大都表現(xiàn)憐花惜花之情,也有的有所寄托。如大歷時詩人鄭昈便有一首《落花》詩:“早春見花枝,朝朝恨發(fā)遲,直看花落盡,卻憶未開時。以此方人世,彌令感盛衰。始知山簡遠,頻向習家池。”即以花開花謝來比況人世的盛衰沉浮,勸人不必為人世之盛衰而煩惱,李咸用這首《落花》詩在惜花憐花的同時,又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拾得移時看,重思造化功。”詩一開頭便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憐花之情。“移時看”是花了好長時間去看,可見詩人看得仔細、認真,如果不存深深的憐惜之情是不會如此用心的。“重思”則更進了一步。既已看了很久很久,現(xiàn)在又“重思”,這就可見詩人當時的心境了。如果不是落花觸動了詩人的某種情懷,是決不會到這種地步的。“造化”即大自然的生成化育。詩人從地上拾起花瓣,看了又看,想了又想。不能釋手:大自然生成化育了如此美麗的鮮花是干什么的呢? 不是用它來裝點春天嗎? 可是詩人覺得有些不對勁:“如何飄麗景,不似遇春風?”花朵由大自然賦予了生命,用自己美麗的姿色裝點春天,貢獻出自己的一片芳心。可它現(xiàn)在凋落飄零,一片狼藉,好象沒有得到春風應有的愛撫,你看它:“滿地余香在,繁枝一夜空。”這么早,這么快,僅僅一夜之間便凋落凈盡,往日那“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的繁花嫩蕊現(xiàn)在只剩下空空的枝頭了。那委身塵土的花瓣又隨風飄零,散亂各處,滿地都是它的余香,境況太凄慘了。所以詩便自然引出后面兩句:“只應公子見,先憶墜樓紅。”“公子”這里是虛指,并非專指哪個人。“墜樓紅”則是一典:晉代石崇歌妓綠珠,善吹笛,容貌很美,后石崇因勸司馬允、司馬冏整治相國司馬倫,被告受誅,司馬倫嬖臣孫秀與石崇有仇,乘機要霸占綠珠,綠珠跳樓自殺,后人見她遭遇曲折,死得又慘,便多有詩文敘及。杜牧就有“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墮樓人”(《題桃花夫人廟》)的詩句,詩人在此處的意思是:人們一見這落紅滿地的情狀,會想起那墜樓而死的綠珠。這一聯(lián)寫得巧,既寫出落花凄慘的情狀,同時以美人比花,又顯示其美。
落紅本是無情物,但在詩人的筆下卻如此凄慘,使人情傷,這是事出有因的。李咸用早年自負才高,“名利心未已”(《秋日與友生言別》),一心仕途,想有所作為,但卻到處碰壁。弄得“華發(fā)星星稀滿頭”(《長歌行》),體弱早衰,流離四方,形同落花。他自己早就以風前之花自況:“夭夭風前花,纖纖日中雪,不敢怨于天,唯驚添歲月。不敢怨于君,只怕芳菲歇。芳菲若長然,君恩應不絕”(《攜手曲》)。“柳葉飄干翠,楓枝撼碎紅。鬢毛看似雪,生計尚如蓬”(《秋晚》)。所以,他現(xiàn)在看到一夜之間便凋零散盡的落花怎能不觸動自己的身世之感呢?
不過,李咸用這首自嘆身世的《落花》詩在唐人同類題材的作品中還不屬上乘之作。如李商隱的《落花》一詩在藝術上就高于此作,這里不妨比較一下,李詩曰:“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輝。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本詩開頭兩句初看平平,但仔細玩味兩句間的關系。則可見其奇妙,花開花落是自然現(xiàn)象。但作者認為是因為“客去”而花才亂飛。客在時沒有察覺,但人去樓空,詩人獨處空園,才注意到繽紛的落花,因此便產(chǎn)生花隨客去而落的感覺。相比之下,李咸用詩的開頭兩句“拾得移時看,重思造化功”就顯得直白無味了。李商隱詩的三、四兩句又從時空上進一步描寫落花“亂飛”之狀:“參差”句著眼空間:落花紛飛飄落,連接曲陌,可見所飄之遠。“迢遞”句從時間上落筆,描繪出落花連綿不絕,無止無休,此時又是夕陽西下,所以詩人便用“送斜輝”三字便使整個畫面籠罩在黯淡沉悶的色調之中,這便自然透露出詩人的傷感之情。此種筆法也是李咸用詩所不及的。接下去五、六兩句是在前四句的基礎上直抒感慨:“斷腸未忍掃,眼穿仍欲稀。”李商隱因娶王茂元之女和入鄭亞幕府與牛黨結怨,一直遭受打擊,四處飄泊,此時斷腸人逢斷腸花,怎能不同病相憐呢? 所以自然是“未忍掃”了。只指望它不要再落。但既使眼欲穿也沒法改變它的凋零命運。花枝上花朵仍是更見稀少,并將落盡了。最后兩句:“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低回凄惋,哀怨動人。明里這是寫落花把自己的芳心無私地獻給了春天,一點一點地凋落了,而其結局卻是如此凄涼可悲。實際上這正是李商隱自己身世的寫照。他早有大志,但卻屢受挫折,仕進無望,一生抑郁,只落得個滿腹失望、哀傷,清淚沾衣。
李咸用借落花以托身世,物與情的結合上還不夠自然,切削之跡明顯,而李商隱之作則物我相融,天衣無縫,在體貼物情的同時,委婉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曲。確實是李咸用難以啟及的。總地看來,李咸用之詩缺乏李商隱詩那種深情委婉的味道,這不僅僅是風格不同,更多的是藝術水平上的差異。
上一篇:李山甫《落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