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梅堯臣
洛陽牡丹名品多,自謂天下無能過。
及來江南花亦好,絳紫淺紅如舞娥。
竹陰水照增顏色,春服貼妥裁輕羅。
時結游朋去尋玩,香吹酒面生紅波。
粉英不忿付狂蝶,白發強插成悲歌。
明年更開余已去,風雨摧殘可奈何!
這首詠牡丹的七言古詩,作于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時年梅堯臣四十三歲,在湖州監稅任上。他是慶歷二年(1042)三月抵湖州就任的。兩年后,即寫這首詩時,堯臣解任,準備往家鄉宣城小住之后返汴京,故詩中有“明年更開余已去”句。詩中寄托了詩人對錦繡江南一片深切的眷戀之情,同時流露出因仕途坎坷、際遇未逢而引起的憤懣和慨嘆。
寫的是江南牡丹,劈頭卻先言洛陽牡丹,這是因為一則洛陽牡丹最負盛名,也兼有對中原殷殷懷念之情。大約從唐代就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說法,故牡丹又被別稱為“洛陽花”。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一文中說洛陽人將牡丹“直曰花”,“其意謂天下真花獨牡丹”。至于說到洛陽牡丹品名之多,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專門寫了《花品序第一》,謂有九十余種,又列最著名者二十多種。一、二兩句以洛陽牡丹之最,引起三、四兩句對江南牡丹的贊賞,意在言外:江南牡丹幾不遜于洛陽牡丹。你看這江南春來意鬧,牡丹發枝,淺紅絳紫,仿佛是驀然之間,綻開了嫵媚的笑容。朵朵怒放著的牡丹花,在春近闌珊之中,亭亭玉立,格外妖嬈,好似美人舒袖,翩翩起舞。在竹影水光映照之下,牡丹花顯得更加鮮艷奪目;又如閨中女子逢春巧妝精扮,新試多彩的羅裙。梅堯臣是苦吟詩人,頗有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拗追求。這里兩次用美女喻牡丹,一動一靜,很有變化。舞娥,寫出花在風中的動勢,而“春服”句則將牡丹比作嬌羞打扮的女子,雍容嫻靜之態自出。古代女子于立春之日剪彩成燕形,貼“宜春”二字作為飾物,盛妝迎春(見《荊楚歲時記》)。應該說,詩人的這個比喻很是奇特。人的精心妝扮與天然化工之間哪個更美?似難以確定。正是在這巧比妙喻中,人們才感受到了牡丹的千姿萬態。接下來兩句是寫人的感受。如果說“竹陰水照”是以景襯花,那么“香吹酒面”則是以人襯花了。牡丹盛開之時,好友相結而游賞,酒酣耳熱之后,佇立牡丹叢中,滿面通紅,互相照面,說不清是因酒而臉紅還是牡丹花泛起的紅光返照臉上。不過既是“香吹”,且臉上紅光還漾動(紅波),大凡是因了花的作用人才面有紅色的吧!這一句既寫了花的香氣襲人,又突出了花的紅似火焰,乃是以一當十之筆。
“粉英”二句轉入寫人的心境。此前情緒是歡愉的,此后卻升起一種莫可名狀的復雜意緒。有惆悵,也有悲凄,更有一種失落感或孤獨感。所有這一切都是因了看到飛蝶戲花而引發的。粉英,即是淺紅的花。狂蝶,指蝴蝶飛來飛去的輕狂姿態。如此美好的花朵,卻被狂蝶所戲弄,實在令人忿不過。付,在此處有相伴乃至給予之義,用法與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中的“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于斷井頹垣”相近。“不忿”者自然是詩人了,猶言忍不忿這狂蝶來欺侮或糟塌美麗的花。“白發強插”句是說與其將粉英付狂蝶,不如摘下花來插在鬢邊;然而歲月如流,四十多歲的人是不堪插花的呵!想到此,不由人心悲意愴。這里既有對人生匆促的感嘆,也有懷才不遇的郁悶。四十多歲就生白發,足見作者積郁之深。當然,白發或是虛指,未必就坐實為寫詩時詩人已白發蒼蒼了,但人心緒之悲慨蒼涼卻是很明顯的。我們知道,作者終身未知貢舉,與他同游唱和的后輩一個個飛黃騰達,有的做到了宰相(如富弼)。而這位“懿老”卻始終沉抑下僚,盡管他在同游諸人中年長,詩名也最高。如此,他怎能不郁勃在胸呢!這位“宛陵先生”還算是豁達從容,人生態度頗為爽朗,待人也平易至誠,他甚至相信人人有自己結果實的收獲期:“譬如先后花,結實秋共成”(《依韻和達觀禪師贈別》)。可是,他在功名上始終未曾發達。因此,此一時超脫,彼一時狹隘,便是很自然的事。他畢竟是一位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喲! 又何況堯臣面對著舉步維艱的國家形勢,經歷了激烈的政治派別斗爭。他對歐陽修的竭力舉薦心存感激之情,而對范仲淹的態度暖昧則十分不快。此處的“粉英狂蝶”之喻,白發遲暮之嘆,感情上相當復雜,如不聯系作者生平,就文面而談詩,很容易流于泛泛,應當抉微探幽,從更深入的層面上去索解,去鑒賞。圣俞雖被稱為“懿老”(懿,是完美之義),事實上有時也發發牢騷的。歐陽修就說:“圣俞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于物,至其窮愁感憤,有所罵譏笑謔,一發于詩,然用以為驩而不怨懟,可謂君子也。”(《梅圣俞墓志銘》),這段話對我們深入理解圣俞的《牡丹》詩,不無啟迪。
最后來看結二句。承上文貫注下來,作者心情黯黯,意緒怏怏,遂想到了卸任北歸之事,算是與牡丹告別,也是與江南惜別。明年牡丹猶燦爛,只是重來未有期。看花人去后,風雨交加,牡丹將要凋零了,有什么辦法呢?花落明年還再開,而人呢,明年在哪兒? 在做什么? 都是無法逆料的。作者對前途并不樂觀,回到汴京也不是花生滿路,說不定有凄風苦雨。調子很灰暗,卻很美。這不是梅堯臣一己的惆悵,不乏有無數人無數次的苦苦探索,似乎永無休止。全詩平淡而起,一句一轉,一轉一深,最終在一片悵惘和長嘆聲中收束。詩中巧妙的比喻以及創意煉句方面的獨到之處,均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韓琦《晝錦堂再賞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蘇軾《雨中明慶賞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