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追詠棠梨花十韻》詠梨花詩鑒賞
吳融
蜀地從來勝,棠梨第一花。
更應無軟弱,別自有妍華。
不貴綃為霧,難降綺作霞。
移須歸紫府,駐合餌丹砂。
密映彈琴宅,深藏賣酒家。
夜宜紅蠟照,春稱錦筵遮。
連廟魂棲望,飄江字繞巴。
未饒酥點薄,兼妒雪飛斜。
舊賞三年斷,新期萬里賒。
長安如能得,誰定牡丹夸。
唐昭宗龍紀元年,吳融進士及第之后,曾經隨韋昭度討蜀,表掌書記。后來,因受他人牽累而丟官,便輾轉流落到荊南,依附荊南節度使成納。接著,被召進京、先后擔任左補闕,禮部郎中和中書舍人等官職。這首詩當寫于詩人回京之后。在此期間,他官運不錯,萬事如意,因此,回憶起三年前在蜀中觀賞棠梨之花的景況和感受,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五言排律共二十句,每兩句為一韻,故題為“十韻”。
開頭兩句以烘托用法極力贊頌棠梨花為蜀中百花之魁。川蜀一帶乃天府之國,地寶物華,勝景俊賞,名揚天下。在這諸多勝景之中,詩人認為棠梨花應當獨占鰲頭,名列榜首。自古以來,人們都以海棠為蜀中名花,吳融卻力排眾議,針鋒相對地提出“棠梨第一花”的觀點,就顯得這首詩起筆蒼勁有力,不同凡響,能挽起全篇之勢。以下七韻就是圍繞這一中心,追詠詩人在蜀中觀賞棠梨花的美好回憶。
詩人先從棠梨樹寫起。所謂棠梨,其實就是一種野生山梨。也許正是由于野生,才造就了它高大堅強的軀干和枝條,才孕育出與眾不同的花朵。“不貴綃為霧,難降綺作霞。”從全詩內容看,詩人看到的是一大片棠梨花。早春二月,千樹競開,從遠處望去,不正好如云霞、似迷霧么?可是,棠梨花色純白,以霧設喻尚可,用霞作比就有些失真。因而,詩人在這兩句詩前,冠以“不貴”、“難降”等表示否定的詞語。這就準確地描繪出棠梨花色潔白如雪的顏色美,形似霧霞的形態美,同時也贊美了棠梨花純潔樸質的本性,真乃一石擊三鳥而又無瑕可指。
接著,詩人運用了廣泛的聯想和豐富的想象來傾吐自己觀賞棠梨之花時內心里進發出來的離奇古怪甚至荒唐可笑的種種感受和遐思,表達他對棠梨花的愛。
燕召公是春秋時期一位英明國君。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放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詩經·召南》“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就是這首詩中的句子。看來,召公過世之后,人們把棠梨當作一種神樹,任何人不得冒犯。“移須歸紫府,駐合餌丹砂。”詩人說,如果有人想把它移走,就應當把它送回到天府仙宮;如果繼續讓它永駐人間,那就應當食以丹砂,使之萬古長青,永放妍華。這個典故的活用,不僅表達了詩人對棠梨花的仰慕,而且也流露出詩人對為官廉潔、萬民樂業的太平盛世的懷念。
司馬長卿和卓文君的風流韻事,歷來咸為人們傳頌。司馬長卿從長安來到蜀中,在文君宅中聽琴,在臨邛當壚賣酒。司馬長卿還寫過一篇《上林賦》,賦中有“下棠梨,息宜春”的句子,棠梨和宜春都是漢武帝所建宮名。司馬夫婦和棠梨花之間也只有這兩點蛛絲馬跡的聯系,而詩人卻敢于出此奇兵,信手拈來,化用于斯,目的在于極力渲染棠梨之花的吸人魅力:當棠梨花開之日,仕女騷人又會在此云集,在那繁花掩映的密林深處,卓文君也許會在那里彈琴,夫婦二人也許會再度設壚賣酒?這就給棠梨花增加了浪漫主義色彩和魅力。
當夜幕籠罩大地之后,詩人仍然游興未盡。“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詩人大概想起了《古詩十九首》中這兩句名言,很想點起紅蠟,用那紅色的燭光,把棠梨樹林內照得如同白晝一樣。春陽暴暖,陽光璀燦,那烈日能否曬蔫了棠梨花?還是架上一床錦席吧,用它遮住炎熱,讓棠梨之花在錦席下休憩。這種種念頭,天真、幼稚,并且難以付諸實施,但卻把詩人不惜任何力氣不惜任何手段愛花護花的癡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我們讀了,只覺其情真而忘乎其幼稚可笑。
屈原是偉大的詩人,他死之后,人們在他的故居香爐坪修造一座祠廟,時時奠祭這位偉大詩人。“連廟魂棲望”,作者佇立棠林之外,遙望那連綿不斷的林蔭深處,隱隱約約望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那大約就是屈子廟吧?他是否仍然在那里翹首矚望楚國,低聲呼喚著“魂兮歸來”? (見《招魂》)“漂江字繞巴。”江面上漂浮著什么?是敗葉?是落花?還是屈子的不朽詩文?它們在江流漩渦中盤繞、回環,也許是巴望著再度回到棠梨花下?這些想法未免有些荒唐離奇,不著邊際,但文字之間確實充溢著詩人對棠梨之花的執著的愛,誰能去指責他的荒謬絕倫?
當詩人步入花間,漫步樹下的時候,看到那點點白花,潔澤潤膩,恰如少婦之酥胸玉臂,未始不惹人愛憐;那片片落花隨風飄落,如飛雪撲面,那景象更是令人嫉妒艷羨。詩人就是這樣“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劉勰《文心雕龍》),忽而人間,忽而仙境,忽而遠視,忽而近看,忽而山下,忽而江面,方轉千回,極力染綴,把棠梨之花描摹得靈氣妙絕,形色兼具,赫然如在眼前。
最后四句,詩人才把脫韁的思緒從回憶中拖回三年后的現實中來。“舊賞”是指當年在蜀中所見所聞,從結構上說,這兩個字是對中間七韻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詩人離開那里已逾三年,有關那里的音訊也早已斷絕,因此,他期待著有機會再回到遠隔萬里的蜀中,再去觀賞棠梨之花競相怒放、裝點巴山蜀水的奇觀。詩人還進一步設想,把棠梨移種到京都長安,讓棠梨之花開遍京洛內外,讓京城諸民一睹棠梨之花芳姿妙容,那么號稱國色天香的牡丹就會相形見絀,黯然失寵,不會有人再去夸贊它了。詩的結尾兩句巧妙地照應首句,進一步指出棠梨花確實無愧為川蜀第一花的美名佳號。
在晚唐詩人中,吳融師承了溫(庭筠)李(商隱)靡麗詩風,但由于他身處亂世,經歷坎坷,因此詩句又大多顯得凄清冷峻,幽僻深沉。獨有這首詩卻寫得雄渾閑逸,迭宕多姿。詩人盡力馳騁想象,寫物繪情,把當年觀賞棠梨之花時的美好回憶酣暢痛快地傾吐殆盡,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詩的立意奇巧,別開生面。清人冒春榮說:“詩如馬,意如善馭者,折旋操縱,先后徐疾,隨意所之,無所不可。”這首詩的內容浩瀚蕪雜,古往今來,天府人間,凡與棠梨之花有所瓜葛,能為我所用的,詩人都巧為運用,點腐成新。有的以虛為實,有的以假亂真,有的如象外之色,空中之音,水中之味,都云集于詩人筆下,去創造美好的意境,去表現詩人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上一篇:錢起《梨花》詠梨花詩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千葉紅梨花》詠梨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