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聲聲慢梅》詠梅花詩鑒賞
趙佶
欺寒沖暖,占早爭春,江梅已破南枝。向晚陰凝,偏宜映月臨池。天然瑩肌秀骨,笑等閑、桃李芳菲。勞夢想,似玉人羞懶,弄粉妝遲。 長記行歌聲斷,猶堪恨,無情塞管頻吹,寄遠叮嚀,折贈隴首相思。 前村夜來雪里,殢東君,須索繞伊。 爛漫也,算百花猶自未知。
這是一首詠物抒情的詞,作者用清麗的詞語描繪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凝聚著趙佶這位亡國之君內心極其復雜的感情。
上片側重寫梅開情景,景中寓情、刻畫了梅花不畏嚴寒,傲然挺立,潔白如玉的風采和姿容。當隆冬到來百花凋謝之時,恰是梅花最先開放,爭報春天的到來之際,朝南面枝條上的梅花更是沖破寒冷競相開放,透露春天的信息。作者選用了“欺”、“沖”、“占”、“爭”、“破”等色彩鮮明的動詞,增強了畫面的動感,和擬人的修辭效果,突出地表現了梅花的旺盛頑強的生命力。接近傍晚之時,在月光映照下,臨靠池邊,看到無限佳麗的美景:大自然賦予梅花瑩肌秀骨,她紛繁似雪,肌膚如玉,枝干遒勁,挺拔秀美,昂首怒放,笑迎春光,那芬芳的桃李怎能與之相比。她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梅花如同“弄粉妝遲”的美人,她羞澀,慵懶,真是素潔明凈,麗質天生。作者用“笑等閑”、“勞夢想”,詞筆曲折,增強了人們對梅花冷艷幽香,玉人弄粉的實感;用“玉人羞懶”、“弄粉妝遲”作比增加了人們對梅花形象美的贊嘆。詞的上片作者從梅花的堅貞如鐵,剛強挺拔的性格美寫到了梅花與眾花不同的內在美,工筆細膩、用語質樸真切,由形入神,由外及內,層層深入,描寫出梅花是一種溫馨高潔的花,它的瑩肌秀骨“千百年來贏得了人們的稱道”。
下片重在抒情,作者觸景生情,感時傷懷。當皇帝享受時的安樂,亡國時經受的痛苦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他內心十分復雜的感情,憂傷、悔恨、思念、向往……。作者處于動亂之時,時勢艱危,長途跋涉,以往的歌舞之聲早己斷絕,那邊塞傳來的凄涼管樂聲聲,使他痛極、恨極,看到眼前的梅花,真想折贈一枝。“折贈隴首相思”,暗喻了這樣的鄉思之深情。南朝梁時詩人陸凱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唐初詩人宋之問《題大庚嶺北驛》:陽月(農歷十月)南飛雁,傳聞至此日。我行殊未己,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作者用以上典故表達了他雖然有家不能歸,但特別希望能折一枝梅花寄遠叮嚀的思念,囑托和祝愿之情,這梅花代替千言萬語,寄托了他對家鄉親人們的情思,由此激起詩人在偏遠山村雪夜中思念故國之情,那些兵爭干戈之事在眼前浮現,漂泊不定,備受屈辱的境遇縈繞在心頭,足以使人感傷之至了。
一首好詞的結句是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的,此詞結尾寫到:當萬物蘇醒百花滿園的時候,鮮艷美麗的梅花已悄然逝去,是追逐風雪去了,還是它引來了春天,百花都不知道。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內心無限的離思恨緒和悲涼,給讀者留下了充分想象回味的余地。
自古以來詠梅之作頗多,北宋以詠梅而聞名的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佳句突出了梅的特征,而這首詞盛贊梅花的外形美,性格美,“欺寒沖暖”“占早爭春”的高尚境界,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神韻,特別是詩人飽經滄桑之后,更感到了這種精神的可貴。借梅抒懷,雖有感傷孤寂之感,但對一位處于離亂之時能夠有所醒悟,懊悔之感的亡國之君來說也是十分難得的。在同類詠梅的詩詞中,是別具一格的。
上一篇:惠洪《殘梅》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清照《玉樓春紅梅》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