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菊》詠菊花詩鑒賞
鄭谷
王孫莫把比荊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古來詠菊之作甚多,然而,鄭谷這首詩,仍自有其獨到之處。詩人無一字描繪菊的外觀,卻致力突出菊的高尚品格,而這也正是詩人借詠菊以言志的主旨。
詩的起句“王孫莫把比荊蒿”既是對公子王孫的告誡,又暗指菊的貌不驚人。“荊蒿”,指蓬草與蒿草。初看起來,菊的外形與荊蒿之類有些相近。一些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孫們很容易把它當作一般的蒿草,因此,在詩的頭一句,詩人就正告王孫公子們不要把菊和一般的荊蒿相混同。這一句突兀有力,給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
“九日枝枝近鬢毛”句緊承前句,點明菊在人們眼中的重要地位。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古時候,人們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外還喜歡采摘菊花插戴于鬢上。詩人借這一傳統(tǒng)習俗,說明菊與人的關(guān)系非比一般,同時也清楚地點明了王孫公子與勞動人民對菊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接下來,在三、四兩句中,詩人著力寫了菊的高潔氣質(zhì)與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句,寫秋天的早晨,叢叢菊花,飽沾露珠,瑩潤可愛,縷縷幽香,飄飛在池上岸邊。這句把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全盤托出。“秋香”語似平易,實具深意,點明在颯颯秋風中,萬花凋零,而菊花卻獨放幽香。“滿”字更是形象有力地突出了菊花香氣之濃郁,也大大突出了菊花的魅力。“池岸”兩字不僅用以喻菊香飄飛地域之廣,而且點出菊花生長地點,與下句相呼應(yīng)。第四句“由來不羨瓦松高”,在寫菊花的高尚氣質(zhì)外,進一步寫它的高尚品格。瓦松是一種寄生在建筑物瓦檐上的植物。初唐崔融在《瓦松賦》自序中說:“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所以醫(yī)生、木匠都不去注意它。在三、四兩句中,詩人將生長在池岸邊的菊花同生長在高屋上的瓦松加以對比,意在突出菊花雖生在低洼之處,卻高潔、無私,而瓦松雖據(jù)高位,卻於人無用。在這二句中,菊花被擬人化了,作者賦予它不求高位、無私奉獻的思想品質(zhì)。句中“由來”二字使菊花的高尚氣節(jié)更為突出、感人。
詠物詩如果為物所局限,必然顯得毫無生氣,而不以描摹刻畫為能事、有所托寓的詠物詩總是能以它的生動描寫啟發(fā)人們?nèi)ヂ?lián)想、去思索。鄭谷的這首詩在這方面可以說表現(xiàn)得是頗為突出的。全詩既有哲理意蘊,又有藝術(shù)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正如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所說:“藝術(shù)是思想的結(jié)晶,藝術(shù)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鄭谷這首詩給予人們的不僅是菊的高雅和馨香,還在于它喚醒人們不求高位、甘於奉獻的高潔品格。
上一篇:唐彥謙《菊》詠菊花詩賞析
下一篇:韋莊《庭前菊》詠菊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