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詠荷詩》詠荷花詩鑒賞
江洪
澤陂有微草,能花復能實。
碧葉喜翻風,紅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應與飛蓬匹。
荷花由于性習水,生長于水中,故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譽,有花中君子、荷花仙子之稱。它又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佛祖參禪坐在蓬花的寶座上,凈如一塵不染。更有文人雅士、采蓮女子等均歌詠荷花。《詩經·鄭風》:“隰有荷華”;《詩經·陳風》又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的詩句;屈原《離騷》還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贊譽之辭。江洪這首歌詠荷花詩,既是對荷花的贊美,又有對紅蓮遭際霜露而零落的不平,恐是借詠荷而托志,抒不平之鳴。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寫得清新明麗,骨氣端詳,猶存漢魏古風。開端兩句,描繪荷花生長的環境及其能花能實的特點。“澤陂有微草,能花復能實”。荷花生長在水澤之地,草野之水鄉,故其身價卑微,同御花園中所栽培的奇花異卉相比,待遇是何等不平。盡管如此,澤陂之荷花能開花又能結下豐碩果實。荷花所具有的特色功能并不少。仿佛出身寒微而才華超群的俊杰之士,當其未發跡之時,生長在水鄉僻壤,不為人知,微不足道。這兩句,贊美了荷花位卑而形美德善,能飽人眼福,能動人以情,這恐怕是作者所津津樂道,贊美荷花的主要因由吧!
三、四句具體描繪日下風中荷花形象,“碧葉喜翻風,紅英宜照日”。紅花綠葉相映相襯。碧綠的荷葉,隨風翻卷,仿佛與風嬉戲,紅花在陽光照耀下,與日相映,花色更動人。那自然生長在湖澤陂地之中的荷花,婷婷玉立,具有清秀天然之美,可謂“天然去雕飾”。況且當紅日高照,清風徐來,仿佛紅顏綠衣的少女,翩翩起舞,呈現出優美的姿態,更加惹動人的情思,引逗人的心弦,人們會伴隨著它那美的旋律,沉醉在美的熏陶之中,回味無窮。
五、六兩句轉寫荷花移居華貴的玉池,讬根得所。荷花由草野澤陂移植到玉池之中,身處華貴的環境,根深扎在美好的沃土里,又得到精心培植,幾乎一點失誤也沒有,可以說讬根福地,適得其所。正如郭恭《秋池——株蓮》所寫“秋至皆空落,凌波獨吐紅,托根方得所,未肯即從風”。由于荷花托根得所,特別是又移至玉池中,生存條件和環境又得到了改變,因而使花容更鮮艷,豐姿更秀美,可謂“秀色空絕世”。由此看來,荷花更能得到好的結果。
結尾兩句則陡轉直下,寫荷花遭遇寒露秋霜的侵襲,花落枝枯,象蓬草那樣,隨風飄動不已,本來,飛蓬生長于荒沙野嶺之中,根扎得不深,花開以后結下的種子隨風飄動,得以傳播。這本是植物生長的一種自然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托根有誤,自然不會有好的命運。但托根得其所的荷花,本應有好的結果,可偏偏與蓬草同一下場,是什么原因?這恐怕不是托根的原因,而是“霜露交”的緣故。無論怎樣美麗、鮮艷的花朵,只要一經“霜露交”,就會敗落、枯死。這里,詩人借物托志,抒發對朝廷權貴之間爭權奪勢,相互殘殺的感慨。托身玉門,本應飛黃騰達,富貴終老,可是一旦霜露相加,就遭株連。江洪自己曾結交巴陵王、新浦侯,最后還是以坐事而死,成為霜露下的犧牲品。
這首五言古詩,借詠荷花而托志,給后代詩人以影響。唐代詩人李白有:“坐看飛霜滿,調其紅芳年。結根未得所,愿托華池邊”的詩句;白居易也有:“讬根非其所,不如遭棄捐”的慨嘆,借以抒發自己遭遇不平之牢騷,都是借鑒這首詩的結果。
上一篇:張耒《雞叫子荷花》詠荷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清照《怨王孫》詠荷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