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如夢令海棠》詠海棠詩鑒賞
方岳
雨洗海棠如雪,又是清明時節(jié)。燕子幾時來,只了為花愁絕。愁絕,愁絕,枉與春風分說。
這首小令通過清明海棠盛開和燕子悄然南歸的描寫,傾訴了詞人無限的惜春、傷春之情。表意婉轉,情感深摯,是本詞的主要特點。
前兩句先寫海棠所開的時間和花形。海棠每年于清明節(jié)前后開放。唐代僧人齊己《海棠花》詩有“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開”,指的就是清明前后一段時間。“又是”兩字,寫的是詞人嗔怪歲月飛逝,年華倏忽,又是到了一年一度海棠盛開的時節(jié)了,語意中自帶一種感傷的情調。首句“雨洗海棠如雪”,描繪了雨后海棠花嬌嫩的面容。海棠花主要有紅白兩種,前者葉面較大,顏色粉紅;后者花白略帶紅暈,世人均以白色為上品。因為白海棠的花白里透紅,紅里帶白,含苞欲放時是紅艷艷的,開時則變成粉白的了。它的花色花姿嫵媚俏麗,楚楚有致,甚至被稱為“花中神仙”(唐·賈耽《花譜》),以致使歷代詞客騷人愛之不盡,誦之不已。如唐人鄭谷的“秾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宋人劉子翚的“幽姿淑態(tài)弄春情,梅借風流柳借輕”,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陸游的“貪看不辭持夜燭,倚狂直欲擅春風”。
“燕子”句意為正值海棠花盛開之時,恰好是春燕歸來之日。陸游的《夜宴海棠醉書》:“燕子歸來新社雨,海棠開后卻春寒”即是。“幾時來”并非真是問它何時而來,而是感嘆在不知不覺中已發(fā)現(xiàn)燕子回來了。這就表明主人公的心思全不在春燕上,而只是關注著海棠的榮謝。“只了為花愁絕”,意為詞人完全因為是為這海棠花愁壞了的緣故。“了”此作”完全”講。陶潛《癸卯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蕭索空寺中,了無一可說“即用此意。如此便把詞人憐惜海棠,怕它凋零枯衰,從而把大好春光也帶走的心情透徹地表達出來了。著名詞人李清照也有《如夢令》詞通過海棠寫惜春之情:“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兩者比較,本詞直言其情,顯得真切率直;李詞閃爍其意,顯得活潑輕俏,兩者各臻其妙。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人惜春詩篇中,燕子的形象往往伴隨于中。因為燕來時春已過半,標志著春光將逝,因而引來文人的更多傷感。如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王安石的“處處定知秋后別,年年長向社前逢”等。本詞也以燕為陪襯,烘托出春時垂暮的環(huán)境氣氛。
最后三句是直接傾訴情感。意謂我這一片迷戀海棠的癡情使得愁懷難釋,眼看著春天一步步遠去,我急急尋找春風,希望它放慢腳步;可是它不理睬我,徑自走了。我的企求也落空了,這豈不叫人愁上加愁嗎?這幾句寫出詞人對海棠依戀不舍的深情。人至情深之時,便會呼天搶地,便會失去理智,此即一例。你的惜情說與春風,它會同情你吆!顯然不會,但作者偏偏還要傾訴,明知“枉”說也要說,這種摯著的追求精神完全可同蘇軾、陸游的海棠詩(見前引)相媲美。
上一篇:吳融《海棠二首(其二)》詠海棠詩賞析
下一篇:方岳《水龍吟和朱行父海棠》詠海棠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