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包裝: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適可而止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適可而止
季羨林先生不僅對學術研究至深,對生活中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也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在如今現代化程度極高的社會中,我們眼睛看到的、嘴里吃到的東西幾乎都被包裝過。“包裝”的現象在我們購買商品的時候見到的最多,也最明顯。然而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卻應該意識到:購買包裝好的商品,雖然像是別人給了自己好處,但實際上這好處已經附加在自己付出的代價里了。
季羨林先生也曾說過,“人類活動在社會上,有時候是需要包裝的”,但是他還認為對于“包裝”的必要性不能一概而論,還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適可而止。
適宜的包裝很有必要
季羨林先生認為,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包裝一下是可以的。對自己進行包裝,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對商品進行包裝,既能夠愉悅他人,也能提升自身的價值。
季羨林先生在文章中曾經說過,女士們在家里待著的時候,穿著樸素,不多加修飾,這樣是可以的。但是,一旦要外出,尤其是去參加聚會的時候,就必須要打扮得“珠光寶氣,花枝招展,渾身灑上法國香水,走在大街上,高跟鞋跟敲地作金石聲,香氣直射十步之外,路人為之側目”。在季羨林看來,這種包裝就是非常必要的。
不過,在商品的包裝上面,季羨林卻要為許多國產商品“喊冤”。季羨林以前去香港的時候,發現國產商品的價格要比國外的洋貨便宜得多。找人詢問后,他才弄明白原因:其實并不是國產商品比國外的洋貨差,而是因為國產的商品包裝相較而言比較簡陋,結果價格也被拉低了。
所以說,包裝還是很有必要的。盡管有些人會覺得,不修邊幅也沒什么大問題,而且商品更應該注重質量,而不是外表的包裝。因為內在美更重要,外表光鮮亮麗都是華而不實的表現。這樣說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進行包裝之后,商品的價值能得到更好的體現。就好像一個質量很好的花瓶,沒有鮮花來襯托,卻依舊只是一個能盛水的容器罷了。
人越來越精明,還是越來越愚蠢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想象力越來越豐富,并且能夠得以實現。在商品的包裝上面,人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紙包裝、金屬包裝、木頭包裝,又或者一層套一層的包裝,總而言之是“五彩繽紛、璀璨耀目”,但商品本身卻往往不盡如人意,不知道到底是商家在糊弄顧客,還是顧客想占商家的便宜。
季羨林講過這樣一件事:一位老太太去市場里買雞,明確要求必須是黃毛的,賣雞的小販向她解釋說雞都是一起養的,肉質都一樣,跟毛色無關。老太太不聽,還是堅持要黃毛的雞。小販無奈地問她:“你到底是吃雞還是吃雞毛呢?”
小販的這個問題和季羨林提出的“我們是使用商品還是使用商品的包裝”屬于同一種情況。大家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去超市買東西,同樣重量,精裝的總是比簡裝的要貴得多。包裝的精致,減少了商品的投入,反而獲得了更大的價值。但是,這對那些購買包裝精致的商品的人來說,卻是一種欺騙,因為拆開那層美麗的“外衣”之后,他得到的可能只是與外包裝極不相符的普通商品。縱使包裝得很美麗,但那也是要花錢去買的,畢竟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包裝
季羨林先生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他經常倡導人與人之間要真誠以待,少一些華麗的外包裝。人沒有透視眼和掃描器,只能看到外部的東西,看不到內心。如果大家相處的時候,呈現的都是包裝之后的自己,人與人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收起包裝,真誠以待,收獲的也將是真誠。
一個大齡的女生被家里安排相親,那天她早早地化上了無懈可擊的妝容,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出門之前,她還對著鏡子演練了好幾遍自己的笑容和舉止,以求做到完美,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到了約定的地點之后,兩個人交流了好一會兒,女生的言談舉止都很端莊淑女,但男生卻沒有表現出很開心的樣子。
其間,室內空調中途出了問題,當時正值夏天,溫度很高,女生的臉上不停地冒汗,卻又害怕弄花了妝容而不敢擦。后來又過了一會兒,女生實在忍不住了,便去衛生間卸了妝。出來的時候,正遇上老板因為一點誤會而責罵員工,她幫著那員工反駁老板的不當行為,話語間完全沒有剛剛在相親對象前面的端莊。結果等女生回到座位之后,男生抓著女生的手說:“如果你一開始就像現在這樣,我就不考慮那么多了,你把自己包裝得太過了,都不像你自己了。”
包裝只能改變你的外在,而不會改變你的內在。多一些真誠,你收獲的也是真誠。以誠待人,永遠都不會是一件壞事。
上一篇:季羨林:談寫作:創新性、主動性與“四真”之境
下一篇:季羨林:談歷史:每個人的鑒身之鏡,可看過去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