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找回溫暖的安全感
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男主角王偉患有幽閉空間恐懼癥,每天不敢坐電梯上班,情愿爬樓梯。只要進入電梯,他就會感到恐懼、驚慌、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那么,為什么有的人會害怕狹小而封閉的空間呢?
輕度的幽閉空間恐懼癥可能是安全感的缺失所造成的。由于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加上壓抑的生活、工作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只要發現視野受到了限制、空間十分逼仄,就會感覺身體不適、難以忍受,還會變得暴躁、焦慮,最后便會恐懼。
進化心理學認為,“恐懼”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的,正是因為有了恐懼心理,人類才能夠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保存性命。但如果過度恐懼,且無法控制自身的恐懼,情況的緊急性被無限夸大,那就會變成一種情緒障礙。
除了幽閉空間恐懼癥,缺乏安全感的人還會有這樣那樣的害怕、焦慮與恐懼。
小優年輕貌美,大學畢業后就嫁給一位富翁做了全職太太,她沒有衣食之憂,也不用上班去看別人的臉色,每天只要輕松悠閑地過日子就好了,但不久之后她就感覺到了無時不在的恐懼:“我害怕過幾年后不再年輕美貌了,丈夫就會變心,到時候如果他要跟我離婚,我怎么辦?”
女人結婚了卻沒有婚后安定的感覺,這類人群缺乏的是愛情安全感。
小環是一名新聞記者,他跟隨電視臺的采訪隊伍,在幾年間經歷了地震、雪災、颶風、海嘯等災難,看到了許多流離失所的災民,變得越來越戰戰兢兢,每天上班都提心吊膽,生怕突然之間辦公大樓就會搖晃起來。“我不再相信生活,總害怕有一天災難就要降臨,于是在家里儲存了許多糧食和水,但即使這樣也不能讓我放心。”
災難讓很多人產生了恐慌,這類人群缺乏的是生存安全感。
艾利克斯是收入不菲的高級白領,他每日衣著光鮮,看上去穩重自信,是他人眼中的高富帥,但他每次下班回到家卻愁容滿面,他總是忍不住為自己的前途擔憂:“現在是還不錯,但誰知道幾年后又會如何呢?”
高薪和升遷也不能讓他們高興,每天都忙碌不堪,生活在焦慮之中,這類人群缺乏的是職業安全感。
當我們發現自己缺乏某種安全感卻不自知,或者不知道該如何調整時,不僅會令自己苦惱,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麻煩。
米瓦兩年前和男朋友相識,熱戀不久就開始同居。她很愛自己的男友,無論在一起多長時間都覺得短,希望兩人能時時刻刻在一起。如果男友下班沒按時回家,或者哪天忽然出差了不在自己身邊,她就接連不斷地打電話,像個小孩子一樣纏著他。男友一開始覺得米瓦這樣黏自己是愛情熱烈的緣故,但時間長了他就無法忍受了,為了躲避她的追蹤,有時還會玩失蹤。一天,米瓦在公園里找到了失蹤一個月的男友,馬上沖過去死死抓住他的胳膊,不想放他離開,并責問他:“你是不是有了別的女人了,你是不是變心了,為什么一個月不回家?我對你不好么,你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男友極力要掙脫她,但米瓦內心的恐慌和焦慮讓她極度不安,怎么也不肯放手。結果,兩人的打鬧引來周圍所有人的圍觀,且無論后來男友怎么解釋自己并不是不愛了而是想要一點自由,她都無法相信。
安全感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兒時的內心創傷。這種內心創傷可能是隱性的,也可能是顯性的。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可能對拋棄、批評、嘲弄、訓斥、羞辱等行為非常敏感,容易把自己同別人做比較,而且會將沉默的敵意、威脅等行為特征一直帶入成年期。
米瓦正是如此,她的母親在她2歲時就和她的父親離婚了,兩人都不想撫養她,便將她送回老家交給奶奶撫養。但奶奶很忙,她不僅照看著米瓦,還同時帶著叔叔的兒子,也就是米瓦的堂弟。農村長大的奶奶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總是責備米瓦而偏袒她的堂弟,如果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奶奶也一定先給堂弟,或者把東西藏起來就是不給她。長期被忽略的米瓦就這樣長大了,她從來沒有被家人認可過,極度渴望愛而得不到,因此變得很沒有安全感。18歲的米瓦聰明且漂亮,她非常渴望和別人建立起親密關系,希望通過與別人的親密來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所以,當男友疼愛她時她很高興,覺得自己具有價值,但只要男友表現出一丁點的疏遠和忽略,她就難以承受,覺得不安。
這類缺乏感情安全感的人,對于愛情和友情都非常看重,一旦發現自己投入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感情,也要求對方同樣投入,否則就會感覺受到了侵犯與背叛。他們的心靈異常脆弱,如果親密關系被對方單方面中斷,或者對方不能表現得像他們希望的那樣全情投入,他們便不能接受,變得竭斯底里,甚至會使用極端的手段來維護這種親密關系。
所以,重新建立安全感,對于這類人而言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3歲以前,是一個人建立安全感最關鍵的時期。不論他的生長條件如何,最初的安全感都來源于親人,尤其是母親,母親的陪伴無人可以取代。而生性敏感的孩子則更需要培養依賴感、親密感,從而對身邊的人產生安全感,錯過這個時期,再要建立起安全感就會很困難。
有很多成年人存在社交障礙,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在這個時期沒有成功建立安全感。有可能他們在3歲之前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只被爺爺奶奶照看,很早就被送進托兒所,其后也沒能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系,以至于他們在長大后不夠信賴親人,不具備足夠的安全感。那么,該怎么挽救我們千瘡百孔的安全感呢?
哲學家培根曾有言:“想要支配自然,首先就得順從它。”對待情緒也是如此,誠然,接受并不能徹底消滅負面情緒,但卻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體驗并了解它們的本質。只要我們了解了自己焦慮和恐懼的原因,明白自己需要培養全新的安全感,一切就好辦得多了。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挑戰一下自己的恐懼,將安全感一點點地累積起來。
例如,做一個恐懼保險箱,把自己的恐懼都鎖起來。先將所有我們害怕的事情都仔細羅列出來,寫在一張紙上,盡可能詳細,要做到挖空心思再也寫不出來的地步。隨后,將這張紙放進一個能夠上鎖的箱子或盒子里。找一個自己比較信任的人,把恐懼保險箱交給他保管;或者尋找一個你認為很安全的地方,將恐懼保險箱藏在那里。你要確保這件事沒有其他人知道,在離開這個箱子之前對自己說:“我擔心的事情在將來真的有可能發生,但我還有許多事要做,那么,我把我的恐懼全部安全地存放在這里,等我做完了該做的事,再回來取走它!”
每當你做完一件事,就拿回你的恐懼保險箱看看,你擔心的事究竟發生了沒有,是否一樣也沒有發生,又或者其實只發生了一小部分。
啟示
缺乏安全感的成年人沒有辦法再經歷一次童年,但這并不意味著成年人無法建立安全感。重獲安全感的方法多種多樣、因人而異:如果你一直對別人有負面且消極的評價,就應該立刻停止指責別人,要提醒自己不斷反省自身,認識到自己觀念中偏頗的一面;如果你的大部分認知都是負面的,而你又生性敏感,那么,就要請求朋友或家人來幫助你,與他們建立起友好親密的關系,告訴他們你的不安與恐慌,讓他們盡可能地與你親近并給予你肯定,從而以全新的人際關系取代過去淡漠的人際關系。
上一篇:找到自卑的根源
下一篇:揮汗如雨的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