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站在聚光燈下
一次,帕特南出版公司的經理喬治·帕特南公開抄襲他人的演講詞,又調換演講的順序,以此達到一種特殊目的。
原本應該由帕特南來作壓軸演說的,但他經過仔細考慮,決定改變順序,他與主持人商量后,決定讓著名牧師亨利·凡·戴客博士享受這種榮譽,最后演說。帕特南這樣做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看上去像個詭計。事實上,這確實是帕特南深思熟慮后作出的決定。他對凡·戴客十分了解,他知道博士會同意和他調換順序,并互換演說詞的。
說起來,帕特南的經歷也很坎坷,他曾在很多家代理公司就職,后來經過艱苦的奮斗,經受了多次挫折和失敗,最終才成為出版界的領頭羊,并在國際版權的競爭中大獲全勝。正因如此,那天晚上他與博士一起受邀發表演說。帕特南知道,博士的演說內容非常好,但他與其調換材料不是因為此,而是他是想讓博士代他說出那些已經討論很久的重要商業問題。
帕特南說:“當時,我說了博士的演說詞。而他說我的演說詞,也不存在問題,他只需要根據我講的內容,從商業角度考慮一下,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就是說,帕特南有意藏身幕后,巧妙地將博士推到前臺,使他成為這個重要問題的第一提出者和責任人。
推出他人,是領袖人物經常遵循的一條原則。而人們一般認為,領袖人物都是些名不副實的,只對自己的榮譽和權位感興趣的人。當人們發現領袖為自己邀功,就會生出敵對情緒。而真正的領袖并非如此,他們很善于推出別人,把榮譽留給他人,而自己則是那個實施計劃,完成大業的幕后操縱者。
大實業家富蘭克林也是這樣。25歲時,他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他創立了費城圖書館,后來又建成了一個學院(即賓夕法尼亞大學)。但他很聰明,總是避免自己“出面”——他用朋友的名義創立圖書館,建立學院時,他也隱瞞自己創始人的身份,而歸功于那些熱心于公益事業的紳士。他這么說道:“當你倡議一件有益于人類的事業時,不應總想表現自己。如果這樣,人們會自然地認為你是貪圖名利之徒,也會使一些人心中不悅,而正是這些人將決定著你的事業……總之,暫時犧牲一己的虛榮心,日后才能得到更多的補償。”可見聰明人在處理問題時,總是以事業為根本出發點,以大局為重,而不看重自我和個人的得失。
哈里曼是一個偉大的鐵路建筑家,他有著成全他人的人格魅力。曾經在病中陪伴他的沙納西如此評價他:“他有一種偉大的力量,讓所有接觸過他的人都十分忠誠于他。我想這種力量來源于他的慧眼識人,而且他能讓周圍人對他產生敬仰之心,并堅信他有一種不為私利而是為大眾謀幸福的志向,那真是一種博大高遠的志向。”
以寬廣的胸懷待人,這是杰出人物必備的品質。斯威夫特創辦了斯威夫特公司,一次因為天黑,公司的門衛沒有認出他,就禁止他去發電所,但他并沒因此懷恨在心。后來,他反而為這個門衛加了薪。
庸人們總是以自己的利益、妄想和虛榮心為上,而真正有領導才能的人,對他人的一件即便極細微的瑣事,也會十分看重。
上一篇:讓他嘗到參與的甜頭
下一篇:許多理由其實都是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