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癥狀:男孩女孩的戀師迷情
這是一個女孩的故事:
我生長在一個落后閉塞的小山村,父母生下三個孩子,我是最大的。因此我沒有了對父母撒嬌的權利。更嚴重的是,還是很早的時候,父母就長期外出打工,把我們留給爺爺奶奶。這樣,父母對我這個最大的,就更加不聞不問了。這樣的家境讓我非常自卑,孤僻,內向,與父母形同陌路。
在校園里,是老師給了我希望,給了我力量,給了我關心,給了我呵護,真的,是老師讓我的生活有了溫暖和幸福。我們的語文老師,成熟英俊,善解人意。他的關心與呵護不斷地溫暖著我的心田:他會把中秋月餅分給我吃,他會坐在我的座位旁邊詢問學習情況,他會在考試前對我說“爭取考入前三名”……
他讓我心生一種朦朧的愛。我知道是我太自作多情,我知道我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結果。但是,我不知道我為什么會這樣?我不知道我該怎么辦?
這是一個男孩的故事:
記得還是很小的時候,媽媽爸爸因為工作,把我寄養在姥姥家,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見到爸爸媽媽。雖然姥姥姥爺都很疼我,但是,我卻還是想爸爸,特別是想媽媽,我常常感到孤獨。
幸運的是我遇上了一個好老師。她是我們的班主任。她很愛笑,笑起來好極了。我平時喜歡在日記里寫些自己的心事,她就經常給我寫評語,比如,“不已物喜,不以己悲,抬頭看遠方,勝利屬于你……”到放假的時候,我就把那些評語剪下來珍藏。有一次春游,我還和她照了一張合影。就這樣,我就在不知不覺中默默地暗戀上了她。為了她,在課堂上我眼睛一眨不眨,看她微微抬起右手寫板書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那么優美,豎起耳朵傾聽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都是那么動聽,生怕一疏忽而少聽了哪句動聽的話。也許,她還沒有覺察到我已經愛上她了……
后來我發現她對我越來越冷淡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腦子一片空白。在這岔路口,我不知該繼續追尋,還是該放棄?
心理把脈:迷情背后的心理情結
乍看起來,這些迷情故事,就是戀師情結的演繹。但是,為什么這些男孩女孩出現戀師情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他們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親子關系異常,親情缺失,從而導致了兩性關系心理異常,具體表現為戀師迷情。
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異常及親情缺失,為什么容易導致兩性關系心理異常?
一個是親子三角關系情結。人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大約在四五歲的時候對兩性差異開始關注,對不同性別的對象有了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性心理發展最初的萌芽階段,叫作“性蕾期”。這種性心理現象,自然首先表現為對父母的不同感覺,表現為從對異性家長的親近中來獲得某種心理的滿足。女孩會對父親親近撒嬌,排斥母親;男孩會對母親親近愛撫,害怕父親。于是,就出現了“親子三角關系情結”。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約在6~11歲,性心理發展進入“同性期”,最鮮明的特征是,只愿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異性朋友。于是,孩子開始向同性父母學習。男孩會逐漸與母親疏遠,而與父親親近,向父親學習如何長大成為男人;女孩也不再與父親過分親密,而和母親親近,向母親學習如何成為女人。所以,大多親子三角關系情結會隨著成長而逐漸化解。但是,留守兒童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三角關系情結就可能得不到及時化解,進入青春期后就會表現出兩性關系心理異常。
一個是補償心理情結。愛,安全,歸屬,是人很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這些需要不能獲得常規滿足,人就要尋求替代性的補償性的滿足。留守兒童,由于父愛母愛缺乏,由于親情缺失,內心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缺失感和不安全感,是一種很不舒服的心理感受,人總會尋求補償,也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補償心理情結。這種補償心理情結,如果不能獲得及時的滿足,進入青春期后就會表現為兩性關系心理異常。我們通常看到的戀師情結,大多是由于情感的需要匱乏,比如有些女生缺少父愛,有些男生缺少母愛,他們就會通過戀師情結來獲得替代性的情感補償。
中學生已經到了青春期,如果親子三角關系情結沒有化解,如果補償心理情結沒有獲得滿足,就會出現兩性關系心理異常。如果是女孩,就會像第一個故事中的女孩那樣,繼續愛慕父親型的男人,特別是已婚的男人或比自己大的而成熟有資歷男人。如果是男孩,就會像第二個故事中的男孩那樣,繼續喜歡與母親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別是已婚的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一句話,是因為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異常和親情缺失,才有了上面的戀師迷情的故事。而且,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補救,這些男孩女孩將來面對婚戀關系也會出現感情的錯位。
不僅如此,就是有些男孩女孩之間的相戀之情,其實也未必是愛情,而是因為親子關系異常和親情缺失,導致的替代性的情感補償。就是我們看到的,有些所謂早戀的中學生,往往是因為親情缺失,其中有的就是留守兒童。
心理處方:親子共同努力補救親情
首先是父母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一是盡量避免和孩子長期分離。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創造條件給孩子理應享有的父母之愛。孩子的成長不光需要錢,更需要親情。如果孩子的兩性心理陷入誤區,甚至誤了整個人生,為孩子掙再多的錢又有什么用?怎樣為孩子多多掙錢,怎樣讓孩子好好成長,父母要權衡好利弊得失。所以,父母應該盡量避免與孩子長期分離。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可以時常回家,甚至可以帶著孩子。只要態度問題解決了,辦法總比困難多。
二是創造條件增進和孩子的聯系。有調查顯示,外出打工的父母,32.9%每天和孩子電話聯系一次,39.8%每周一次,21.1%每月一次,4.9%每年才一次,1.3%甚至和孩子沒有任何聯系。如今通訊如此方便,天涯咫尺。為什么有些父母卻不和孩子聯系?這也是態度問題。不論把孩子托管給誰,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不要忘了和孩子的親子聯系。實在不便回家,就讓電話來傳遞親情吧。
其次是子女積極主動地心理自救。
對于已經長大的孩子來說,如果意識到自己的親情缺失,也應該積極心理自救,營造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一是主動進行親情補課。作為長大的孩子,都不要消極被動的抱怨父母,而應積極創造條件主動增進親子交往,加強親子溝通。在親子溝通中,可以化解親子三角關系障礙,獲得更真切的親情補償。二是積極進行自我調節。心理咨詢實踐表明,男孩女孩一旦深刻認識到師生迷情的心結所在,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兩性心理就會走向常態。
【馬老師微語錄】孩子的成長不光需要錢,更需要親情。如果孩子的兩性心理陷入誤區,甚至誤了整個人生,為孩子掙再多的錢又有什么用?
上一篇:孩子覺得父母偏袒怎么辦
下一篇:孩子總胡思亂想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