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你會感到愉悅
卡耐基曾經說過:“尋求快樂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是不要期望他人的感恩,付出是一種享受施與的快樂。”在給予別人幫助和鼓勵的過程中,我們會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會因為付出而收獲一份更加珍貴的快樂。
卡耐基年輕的時候,他的父母很樂于幫助別人,但他們家里很窮,老是債臺高筑,可是雖然窮,他的父母每年總是盡量想辦法送點錢到孤兒院去。
他父親和母親從來沒有到那里去看過,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謝過他們,可是他們所得到的報酬卻非常豐富,因為他們得到幫助孤兒的樂趣,而并不希望或等著別人來感激。
卡耐基離家之后,每年的圣誕節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買一點比較奢侈的東西,可是他們很少這樣做。每當卡耐基圣誕節前幾天回到家里的時候,父親就會告訴他又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一些“可憐的女人”——那些有一大堆孩子卻沒有錢去買食物和柴火的人。他們送這些禮物時也得到很多的快樂——就是只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
卡耐基要說的是,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我們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只為別人的快樂而快樂。
一位16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望著他笑著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愿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得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快樂的秘密就在于,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并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點點頭。把別人當成自己,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慷慨地去給予。別人的快樂,也就是自己的快樂。
義工早已是美國一個普遍現象。在城鄉街道上最為常見的就是那些遍布全美小學附近的馬路人行橫道上的義工,他們身穿醒目的交通安全標志背心,高舉著一面印有“Stop”,另一面印有“Slow”字的交通指示牌,悉心照顧著小學生們橫穿馬路。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美國現在成年人口中有近一半人志愿捐獻他們的業余時間,每年捐獻200多億小時,按每人每周工作40小時,扣除各種法定假日后每年工作51周計,每人每年工作2040小時,相當于1000萬人干一年,如果按平均工資10美元每小時計算的話,每年捐贈時間的價值約為2000億美元左右,大體上與全社會捐贈的資金價值相等。
無論是做義工,還是慈善捐贈,我相信,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他們不期望“受”的人去回報什么,只要他們快樂就可以了。為別人的快樂而快樂,不是為別人的回報而快樂。
法國有個叫巴利斯的人,以乞討為生。對于如何化裝,如何把握時機,他都有專門的研究,甚至出版了一本如何乞討的書。由于他有高超的乞討術,到50歲時,他竟然躋身于法國十大富豪之列。當別人問他是不是對自己靠行乞賺錢而感到羞愧時,他說:“不,我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圣經》上說:‘施比愛有福’。我一生行乞立志當一名‘受’者,給別人提供‘施’的機會,也就是給他們提供幸福和快樂。
巴利斯的話真是強詞奪理。他的行為已經不是乞討,而是欺騙。但他有個聰明之處:他知道人們不光需要擁有,有時還需要施予,不論貧富,有時施予的確能給人帶來快樂和滿足。
采爾·克拉溫斯基曾是一名老師,上世紀90年代通過投資房地產業迅速聚集起數千萬美元的財富。但他隨后把幾乎全部錢財都投入了公益事業。他為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捐款620萬美元;為一項公益基金會控股的房產項目投資3000萬美元,其盈利都捐贈給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公共醫療學院。
不僅如此,在2003年,克拉溫斯基還為一名病人捐獻了自己的一個腎臟。為了不讓妻子擔心,他做手術當天早晨都沒說出真相。從不斷給予和分享財富的過程中,克拉溫斯基享受到一種獨特的平靜和快樂。
大家都聽說過加利利海和死海是不同的,為什么呢,因為:加利利海是活的,盛產魚類,因為它的水有進有出;死海是死的,在其中找不到一條魚,沒有生命的氣息,因為它的水只進不出。
給予讓自己快樂,給予別人,同時讓自身保持生命的活力。
“白天拼命掙錢,晚上把錢捐出去”,對有些人來說,很不可思議,但作為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卻毫不在意。蓋茨發現,在有的地方,100美元就能救一個人的命,“但在貧窮國家,政府卻做不到這點”。于是,他開始啟動他的全球健康計劃。目前,蓋茨已為全球醫療保健業捐了40億美元。
請記住,他人是我們快樂的因素。當你在付出不求回報的時候,會發現生活也可以如此的充實。并不是所有一切都是用利益來衡量的。無條件付出的那一刻,內心是喜悅的,那是心靈的一種觸碰,一種震撼。生活中你也有一顆奉獻的心,樂于付出,你就能在付出中收獲快樂。
上一篇: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下一篇:優秀者能讓你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