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不斷地奮斗
那是在多年以前,印度38歲的女作家阿蘭德哈迪·羅伊憑借她的第一本小說《小人物的上帝》榮獲英國布克獎。從此,她開始在英語文學圈中嶄露頭角。
羅伊出生在印度南部克雷拉的敘利亞人基督教社區,她曾經學過建筑,在寫她的第一本小說前,她曾經從事電影劇本的創作。羅伊有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在對友人極其親密的同時也直率得叫人受不了。
有一次,朋友對羅伊說:“我一直在想你的《小人物的上帝》,我在想,這書里究竟有什么,在書之外又有什么。”朋友說完沉默了好一會兒。這時羅伊感到很不自然,不想聽這位朋友繼續說下去。
可是,朋友還是接著往下說:“在過去的一年,你得到的太多了。名譽、金錢、大獎、別人的阿諛逢迎、批評、指責、譏諷、愛戴、仇恨、憤怒和忌妒等所有的一切,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完美絕倫的故事,太神奇了,可是,問題是完美的結局只能有一個。”
朋友說完這話,用意味深長的目光看著羅伊。羅伊知道她接下去會說什么。她會對羅伊說,今生今世不會再有如此輝煌的時刻,未來的日子將在一種欲望無法滿足的狀態中度過,這個故事唯一完美的結局只能是死亡。
其實用不著朋友說,羅伊自己已經想過這個問題。掌聲、鮮花、攝影師、裝出對自己的生活十分感興趣的記者、那些向自己獻殷勤的衣冠楚楚的男人們以及賓館里豪華的浴室等等,所有這一切都一閃而過,不會再來。
羅伊問自己:“我會懷念這一切嗎?難道我已經變得沒有這一切不行了嗎?難道我是榮譽收藏家嗎?難道我離了這一切會像藥物依賴者那樣痛苦難耐嗎?”
羅伊越想越覺得,如果名譽長久與她同在,一定會毀了她。羅伊承認她的的確確感受到了瞬間的快樂,但是,那只是一瞬間。因為她知道,自己一旦對一切厭倦了,她可以回家,在自己家里一天天變老,不再有責任感。
也可以在月光下咀嚼杧果,或許會寫一兩本沒有人讀的書,來感受一下寫了最不暢銷的書是什么樣的感覺。羅伊一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走動。
但是,無論停留在哪里,她都在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終究會回歸的生活。
許多人以為羅伊會移民到西方,有些人甚至直接去問羅伊是否有此打算。然而,羅伊認為家是自己終將會回歸的,生活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力量的源泉。
羅伊告訴自己的朋友,其實世間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故事。對于朋友對羅伊的個人生活所發表的見解,羅伊認為那只是局外人的看法。
羅伊認為,源自偶然成功的幸福或成就感必然是短暫的,視財富和榮譽為必需之物的想法本身也缺乏想象力。
羅伊對她的朋友說:“你在紐約住得太久了,人間還有許多其他的風景,夢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羅伊認為,在有的夢里失敗亦是輝煌的,因為有些榮譽值得去奮爭。她說在許多領域獲得承認并不是衡量成功人生的唯一標準。
人的美麗夢想是在經歷苦難后才能實現的。世界上一些人被稱為杰出的勇士,之所以被稱為勇士,是他們在不斷地為自己的夢想奮斗,盡管他們不知道未來的路是什么樣子的。
上一篇:要學會一時多用
下一篇:要學會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