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思維
所謂拖拉思維,就是指一個人養成了辦事緩慢、不痛快、時間觀念差、經常拖延的思維習慣。
憑我個人經驗,拖拉思維對人的害處很多,不僅會降低辦事效率,甚至還會讓人錯失機會。
有些專家認為,拖拉是一種能量的損耗。因為人只要產生一個意念,就會在潛意識中存儲起來。每個人在一定的能量范圍內,只能處理一定的事物,而未被執行的計劃也占據著一定的能量空間。如果計劃一多而被累積,則將會占據很多的空間,損耗生命的能量。
拖拉甚至還會造成惡性的循環。一個長期保持拖拉思維的人,會被過去未執行的計劃所拖累,由于很多事都沒做,就會產生挫敗感。被擴大的負面累積,引致更多的能量阻塞,從而造成更多負面能量的產生。這些消極的意念、感覺、情緒所積壓的負面能量,阻礙著正面能量的流通,反過來更進一步加大了拖拉的可能。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面的能量等價于財富、健康與和諧。人就是一個能量體,正面的能量越大,就越有可能走向人生的成功。反之,負面的能量越多,就越容易失敗。
有人認為,拖拉是抑郁心境的一種負面反應。眾所周知,患有抑郁癥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慢、縮、拖、呆。患有抑郁癥,一個人從思維到行為的速度和強度都會有所減弱。比如反應慢,說話沒氣力,語速很慢;很簡單的小事也反復思考,遲遲拿不定主意;對自己缺乏信心,辦事拖泥帶水,常常發呆。
[成功是立即行動]
有一則這樣的笑話:卡爾買了一雙新鞋,但不馬上穿。別人問他買了新鞋為何不穿,他振振有詞:“噢,是這樣,售貨員說新鞋頭幾天穿會感到有些擠腳,所以我要過幾天才穿。”
看了這個笑話,你可能會不由自主地笑。笑什么?笑卡爾的愚蠢,因為新鞋頭幾天穿總是要擠腳的,靠等幾天怎能避免和消除?可是我們在生活中不也時常會犯類似卡爾“等幾天”的錯誤嗎?
美國紐約百老匯中最年輕、最負盛名的年輕演員安東尼·吉娜,曾經也有拖拉思維,她的老師教育她要戒掉拖拉思維。后來,她在美國著名的脫口秀節目《快樂說》中講述了她的這段故事。
早在上大學時,安東尼·吉娜就向人們展示了她那璀璨的夢想:大學畢業后先去歐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匯成為一位優秀的主角。
可第二天,吉娜的心理學老師找到她,尖銳地問了一句:“你旅歐結束后去百老匯跟畢業后就去有什么差別?”吉娜仔細一想:“是呀,赴歐旅游并不能幫我爭取到百老匯的工作機會。”于是,吉娜決定一年以后就去百老匯闖蕩。
這時,老師又冷不丁地問她:“你現在去跟一年以后去有什么不同?”吉娜有點吃驚,老師怎么會這樣問,但想想那個金碧輝煌的舞臺和那只在睡夢中縈繞不絕的紅舞鞋,吉娜情不自禁地說:“好,給我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一下,然后就出發。”
然而,這位老師卻步步緊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匯都能買到,為什么非要等到下星期才動身呢?”
吉娜一時語塞,頓了下說:“好,我明天就去。”老師贊許地點點頭,說:“我馬上幫你訂明天的機票。”
當時的應征競爭自然是很激烈的。吉娜到了紐約后,并沒有急于做頭發和買服裝,而是費盡周折從一個化妝師手里拿到了即將開排的劇本。這以后的兩天中,吉娜閉門苦讀,悄悄演練。初試那天,當其他應征者按常規介紹著自己的表演經歷時,吉娜卻要求現場表演那個劇目的念白,最終她以精心的準備出奇制勝。
就這樣,吉娜來到紐約的第三天,就順利地進入了百老匯,穿上了她演藝生涯中的第一雙紅舞鞋。如今,吉娜是紐約百老匯中最年輕、最負盛名的演員之一。
今天該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現在該打的電話等到一兩個小時后才打,這個月該完成的報表拖到下一個月,這個季度該達到的進度等到下一個季度……我不知道喜歡拖延的人哪兒來的這么多借口:工作太無聊、太辛苦,工作環境不好,老板腦筋有問題,完成期限太緊,等等。我只知道,這樣的員工肯定是不努力工作的員工;至少,是沒有良好工作態度的員工。他們找出種種借口來蒙混公司,來欺騙管理者,他們是不負責任的人。
凡事都留待明天處理的態度就是拖延,這是一種很壞的工作習慣,會使你離成功越來越遠。時間在飛逝。據美國人司徒森多收集的3500種有關過程和現象的時間數據表明:基本粒子中介子的壽命為0.000002秒;宇宙飛船飛往月球的途中,每飛一千米需要0.1秒;月光到達地球的時間是1.25秒……如果辦事拖拖拉拉,那就會離成功十萬八千里。
凡事拖不得,而戒“拖”的妙方就是學會如何同跳動著的脈搏一樣、和正在想溜走的“現在”打交道。在每個人的生命長河里,都泛著分分秒秒光陰的波浪,它們稍縱即逝,卻又“法力無邊”,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會引你落入失敗的深淵。時間中唯有“現在”最寶貴,抓住了“現在”,亦即抓住了時間,成功就會向你招手。而“拖”卻是影響你抓住“現在”的最大障礙,就像你成功航線上的礁石。有的人經常為一種不可名狀的期待所煩擾,總覺得來日方長,“現在”無足輕重,只有“將來”才會有無限風光;對于這種“現在”只是“賒賬”,“將來”才能決定一切。
拖延的背后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而借口是對惰性的縱容。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清晨鬧鐘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該起床上班了,同時卻感受著被窩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于是又躺了5分鐘,甚至10分鐘……
對付惰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讓惰性出現,千萬不能讓自己拉開和惰性開仗的架勢。往往在事情的開端,總是積極的想法在先,然后當頭腦中冒出“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的問題時,惰性就出現了,“戰爭”也就開始了。一旦開仗,結果就難說了。所以,要在積極的想法一出現時馬上行動,讓惰性沒有乘虛而入的可能。
我們的大腦,跟著我們的思想在操縱我們的身體。大腦只有接受積極行動的指令,才會做出與我們意愿相同的結果。不找借口,多找方法,你會發覺自己變得更積極、更有效率、更開朗。
美國總統林肯是位好領袖,世界人民都懷念和敬仰他,他值得人們贊佩的地方太多了。可能好多人不知道,林肯也是一位很好地把知與行結合起來的總統。林肯曾說:有些事情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一位記者采訪林肯,問:據說上兩屆總統都想過廢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卻沒簽署它。是什么力量促使總統先生將這一偉業完成而成就英名?林肯說,完成它僅僅是需要一點勇氣拿起筆來簽署它。
林肯還對記者談到幼年的一段經歷:“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里面有許多石頭。正因為如此,父親才得以較低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里面的石頭全搬走。父親說,如果可能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里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拿走好嗎?于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弄走了,因為它們并不是父親想象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讀后有智慧
克萊門特·斯通指出:“‘立即行動’是建功立業的秘訣之一。”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平均每天工作17個小時,還使得10個秘書也整日忙得團團轉。為了提高政府機構的工作效率,他在行動遲緩的官員手杖上,都貼上了“即日行動”的簽條。
為人類留下大量文學遺產的偉大作家巴爾扎克說:任何財富都是由時間和行動化合而成的。鐘表王國瑞士有一座溫特圖爾鐘表博物館,在博物館里的一些古鐘上,都刻著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跟得上時間的步伐,你就不會默默無聞。”這句富有哲理的話,一定早已銘刻在許多成功者的心靈深處了。大詩人歌德也曾在他的格言詩里告訴世人:“快著手去做你能做到的或夢想到的事情!勇敢地行動,才能產生天才、力量和魔力。”
上一篇:抱怨思維-[怎樣對待人生中的“怨”]
下一篇:換位思維-[中美吃香蕉的思維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