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孩子的興趣之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猶太人在教育子女的時候特別善于對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并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來引導他們的興趣。所以猶太人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這一點也確實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能審美的人。因此要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那從小就要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達爾文的成長經歷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達爾文出生在英國希魯茲別利一個猶太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著名的醫生。他的母親蘇珊是當地一位著名制陶商的女兒,不但和藹可親,也很有見識和教養。母親喜歡栽培花卉和果樹,時常利用各種機會培養達爾文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同時她又很有耐心,十分愛護他們的好奇心,每逢孩子們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傻”問題時,她從不橫加指責,而是耐心地給予解答。正是媽媽的這份愛心和耐心,使達爾文對生物、對他所生活的這個奇妙的生命世界產生了最初的興趣。
1815年夏季的一天,天氣晴朗,蔚藍的天空中飄著幾朵白云,大地散發著誘人的清香。蘇珊帶著達爾文兄妹倆在花園里玩耍。孩子們采了一些花兒,又去捕捉蝴蝶。蘇珊拿起花鏟給剛栽的幾棵樹苗培土。她鏟起一撮烏黑的泥土,輕輕聞了聞,然后把它培植在小栗樹的樹根旁。
“媽媽,我也要聞聞。”達爾文興高采烈地跑了過來,學著媽媽的樣子聞著烏黑的泥土。突然,達爾文抬起頭,好奇地望著媽媽,問道:“媽媽,您為什么要給樹苗培土?”
“我要樹苗和你一樣壯實地成長,樹苗離不開泥土,就像你離不開食物。”
“就像我離不開媽媽一樣,是嗎?”
媽媽會心一笑,說:“好好聞一聞,這是大自然的氣息,是生命的氣息呀!別看這泥土黑,它卻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有了它,才有了郁郁蔥蔥的青草,才有了成群的牛羊,我們才有了肉和奶;有了它,花朵才能開放,蜜蜂才會成群飛來,我們才能喝到香甜可口的蜂蜜;有了它,才能長出燕麥和稻子,我們才有了糧食和面包。”
“那么泥土里為什么長不出小貓和小狗呢?”達爾文開始刨根問底了。
蘇珊笑著對達爾文說:“小貓和小狗是貓媽媽、狗媽媽生的,是不能從泥土里長出來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對嗎?”
“對啊,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媽媽生的。”
“那么,嗯,最早的媽媽是誰,她又是誰生的?”
“聽說最早的媽媽是夏娃。不過,我只知道圣母瑪利亞。”媽媽用手指著遠方教堂對兒子說,“就是教堂里那個圣母瑪利亞,可能夏娃和圣母瑪利亞都是上帝創造的。”
“那上帝是誰造的呢?”
“親愛的,世界上有很多事,對于我,對于你爸爸,對于所有人來說,都還是個謎,我希望你長大了自己去找答案,做一個有出息、有學問的人。”
也許從那時起,生命從何而來的問題就印在了小達爾文心中,直到他最終自己找到這個謎的答案。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年幼的達爾文把家里的花房、花園和門前大河兩岸的綠色世界當成了自己最早的課堂。他不但天生喜愛動物,還喜歡收集各種植物、貝殼和礦物的標本。他時常獨自坐在河邊或塘邊,靜靜地注視著水中的游魚和緩緩流動的河水。在媽媽的悉心指導下,他學會了怎樣根據花蕊來識別花草,記住了各種花草和樹木的名稱。隨著對生物的不斷了解,他對生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也許正是出于對生物的喜愛,達爾文對各種小生命也總是格外珍惜。他很喜歡摸鳥蛋,但絕不將鳥蛋全部拿走,否則他覺得鳥媽媽太可憐、太孤單。
童年在無憂無慮中過去了,媽媽的耐心引導使達爾文對生物的興趣產生了萌芽,尤其是生命從何而來更成了小達爾文心中最神圣的領地。也正是得益于母親耐心的教導,他那良好的觀察能力、敏銳的思維能力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不幸的是,當達爾文8歲時,母親去世了,此后達爾文即由其姐姐們照料。母親雖然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但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卻給達爾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后有人曾經問過達爾文這樣的一個問題:
“一生中對你影響最大的是父親嗎?”
“不是!”
“那么是誰呢?”
“我的母親。”
“你母親不是早就離開你了嗎?”
“她雖然很早就離開我了,但是她讓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之處,她始終生活在我的生命中。”
上一篇:注重合作的長期性
下一篇:熱愛自己的工作才能獲得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