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一個周末,娜娜在家里看完了動畫片,就搬起了一個小板凳。原來,她想玩玩具架子最上層的芭比娃娃,但是她夠不著玩具最上層,所以她思來想去,只好搬來一個小板凳,想踩在板凳上夠到玩具。因為是周末,所以爸爸正好在家??吹侥饶缺渴直磕_的樣子,爸爸趕緊把最上層的芭比娃娃拿了下來,這個時候,娜娜剛剛站上板凳,還沒來得及抬起胳膊去夠芭比娃娃呢。爸爸拿著芭比娃娃對娜娜說:“你是要玩芭比娃娃嗎?給你!”沒想到,爸爸好心幫忙卻辦了壞事,聽了爸爸的話,娜娜傷心地哭起來:“我要自己拿芭比娃娃,你把芭比娃娃放回去!”
看到娜娜的反應,爸爸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你這個孩子才這么矮,怎么能夠到最上層的芭比娃娃呢?我好心好意幫你,你反而生氣!”聽了爸爸的話,媽媽當即批評爸爸:“孩子已經想出了辦法,端著小板凳想要夠著芭比娃娃,你不讓她嘗試,剝奪了她嘗試的機會,她當然會非常生氣了。你這么做,還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呢!她原本以為自己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你卻讓她沒有機會去表現出自己的能力?!甭犕陭寢尩脑挘职钟行┱啥蜕忻恢^腦,呆呆地站在原地。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出現安全問題,所以,每當覺察到孩子有什么需求而無法憑借自身的力量獲得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當即上去給孩子幫忙。殊不知,父母這種過度保護的行為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非但不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反而會給孩子一個非常殘忍的暗示,仿佛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行!你做不到!這是對孩子的否定,也是對孩子的傷害。孩子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就會非常沮喪地哭鬧,甚至會任性地拒絕父母的幫助,就像示例中的娜娜一樣。娜娜之所以要求爸爸把玩具再放回到原來的地方,就是在拒絕爸爸的幫助。
6歲的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喜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他們喜歡借助于各種工具拿到高處的玩具,他們喜歡在野外玩耍的時候采摘各種美麗的鮮花。實際上,對于孩子來講,重要的不是事情的結果,而是做事情的過程,因為只有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他們才能探索外部的世界,也才能夠認識和驗證自身的力量,這會使他們更加自尊、自信,更加開心、快樂。
父母在給孩子關愛的時候,一定要斟酌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我們的關愛,如果我們的關愛變成了對孩子的橫加干涉,那么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要知道,6歲的孩子已經正式走向獨立,他們開始探索外部的世界,他們希望自己更少地依賴父母,能夠做好更多的事情。當然,在漸漸脫離父母的過程中,他們也許會遭受很多挫折和磨難,他們會感到有些信心不足,不過沒關系,因為他們會繼續探索,勇敢嘗試,最終他們會在成功之后獲得成就感,感到非常自信。
父母幫助孩子應該堅持幾個原則。
首先,要確定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很多孩子都特別依賴父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求父母幫助他們達成目的。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更是要減少對他們的幫助,鼓勵他們親自去嘗試和創造。有些孩子本身是非常要強的,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很多事情,所以不想得到父母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默默地在一旁看著孩子的舉動,而無須過于著急地幫助孩子。
其次,父母保護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只要孩子所做的事情不是危險的,也不會引起無可挽回的后果。那么,父母與其為孩子防患于未然,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撞南墻。父母說教多少句也趕不上孩子親自去做一次,孩子只有親身的實踐才能夠得到更多的經驗,才能夠得到深刻的教訓。
再次,父母要為孩子明確做事情的原則和底線。很多孩子不知道做事情應該到什么樣的程度,那么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有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父母會支持他們去做的。例如,那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如果一件事情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利,那么就是可以去做的。很多事情沒有發生,父母也就無法事無巨細地告訴孩子,所以父母盡管不能盲目地幫助孩子,也還是要時刻監管著孩子,這樣一來就可以意識到自己應該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從而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
最后,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孩子在離開父母漸漸走向獨立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危險的情況,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相信孩子在掌握了這些方法之后,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得到父母放手的他們還能擴大活動的半徑,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做很多的事情,從而驗證自己的能力,增強自己的信心。
總而言之,父母不可能始終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也不可能凡事都為孩子代勞。明智的父母會學著對孩子放手,會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勇敢地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孩子會有更好的表現,哪怕孩子在此過程中受到了傷害也沒關系,因為這是成長必然的經歷。父母面對孩子的成長要擺正心態,也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創造生命的奇跡。
上一篇:不要過于限制孩子
下一篇:不說臟話,文明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