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名利是平常
只道名利是平常
世人極少有不愛名利的,為什么呢?或許名利是世俗價值的象征,抑或是自我內心虛榮的表現。名利,帶來的是敬仰夾雜羨慕的目光,是鎂光燈追隨的目標,也是志得意滿和躊躇滿志的依仗物。
獲得名和利的李叔同并未從其中得到精神上的寄托。因為自始至終,名利都非他所求,心中本無名利,名利自來擾之。為了尋求自己心靈深處不可解的困惑的答案,他拋開了紅塵中的一切,跳到紅塵之外。紅塵之外亦沾染名利,他不喜,便極力掙脫這人人欲求而不得的黃金枷鎖。對于別人冠以的“法師”、“老法師”、“律師”等尊敬帶恭敬的稱呼他十分反感,總是要求別人在寫書或稱呼他時去掉。在他看來,無論是作為一名真正的學者或是得道的高僧,都應該是外物不縈于懷、踏踏實實的。蠅營狗茍、追名逐利之事,他是不屑一顧的,也是極力擺脫的。或許,擺脫隨身而來的名利是所有得道高僧的共同心愿吧!
洞山禪師感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了,這個消息傳出以后,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甚至連朝廷也派人急忙趕來。
洞山禪師走了出來,臉上洋溢著凈蓮般的微笑。他看著滿院的僧眾,大聲說:“我在世間沾了一點閑名,如今軀殼即將散壞,閑名也該去除。你們之中有誰能夠替我除去閑名呢?”
殿前一片寂靜,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院子里一片沉靜。
忽然,一個前幾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禪師面前,恭敬地行禮之后,高聲說道:“請問和尚法號是什么呢?”
話剛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來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聲斥責小和尚目無尊長,對禪師不敬,有的人埋怨小和尚無知,院子里鬧哄哄的。
洞山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問話,笑著說:“好啊!現在我沒有閑名了,還是小和尚聰明呀!”于是坐下閉目合十,就此離去。
小和尚眼中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來。他看著師父的身體,慶幸在師父圓寂之前,自己還能替師父除去閑名。
過了一會兒,小和尚被周圍的人圍了起來,他們責問道:“真是豈有此理!連洞山禪師的法號都不知道,你到這里來干什么啊?”
小和尚看著周圍的人,無可奈何地說:“他是我的師父,他的法號我豈能不知?”
“那你為什么要那樣問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樣做就是為了除去師父的閑名!”
名是韁,利是鎖,塵世的誘惑如繩索一般牽絆著眾人,一切狂傲、自大皆由此來。若想真正成就聲名,必須有真名士的淡然與灑脫,雖不能視名利如糞土,起碼能視名利于平常。
在一列長途旅行車上坐著兩位女士,由于旅途時間較長,她們便開始攀談起來。說著說著,話題就轉到了職業上來,其中一位女士非常自豪地告訴另一位比較沉默的女士,說自己是一名作家。
“我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全美國的人都知道我!”
“那你都寫過一些什么書呢?”
“太多了,算起來大概有幾十本了吧!”她自豪地回答道。
那位沉默的女士只是微微一笑,便不再說話了。
“那么,你呢?你的職業是什么?”她反問那位沉默的女士。
“我也是一名作家,但我只寫過一本書。”沉默的女士很平靜地回答道。
“是嗎?才一本啊!什么書名呢?”她很不屑地問道。
“《飄》。”沉默的女士依舊平靜地回答道。
不求名來名自揚,這才是真正的名士。不愛名利的,名利往往如影隨形。原來,真正的名利是道德成就的附贈品。這附贈品卻成了真名士的困擾,使他們極力擺脫。出家后的李叔同,曾有一段時間不停地受到朋友或社會的邀請,講禪、參加宴會,后來一位施主勸誡:“不要成為應酬和尚。”如醍醐灌頂,讓他豁然想通,自此以后,他遠離所有邀請,尋了一處少有人認識的地方去鉆研,弘揚佛法。在生活中,我們應視名利于平常。這樣,我們才能享受淡然與灑脫。
上一篇:厚道比詭道更有效
下一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