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到位不可越位
做事到位不可越位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儒家思想中,“禮”不僅僅是“禮節”那么簡單。禮本是封建時代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和權利義務的規范和準則。所以,《禮記》里說:“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說:“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也就是說,禮的主要作用,是“辨異”。是區別人與人之間親疏、尊卑關系的重要手段。
荀子也說:“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又說:“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按荀子的意思,禮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不同身份的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應該怎么和其他身份的人打交道。
由此可見,“禮”其實是社會地位差異的產物。當今社會,雖然特權階層已經消失,人與人之間從法律上和人格上來講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差異依然存在,父親始終是父親,老師始終是老師,領導始終是領導,朋友始終是朋友。只要這些身份差異依然存在,禮就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不同身份的人始終需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如果一個兒子像父親一樣訓斥自己的父親,一個下屬像上級一樣指使自己的上級,那社會豈不是亂了套?
所以,不管在哪一個時代,每個人都應在自己的位置上,守住自己的本分,扮演好所扮演的角色,懂得自己在什么時候應該做些什么,做事情到位就可以,但絕對不能夠越位。
在唐朝的皇帝中,唐順宗是比較特別的一位。尤其是表現在位居儲君的時間上,唐順宗做了整整26年的皇太子。做皇太子是一件需要非常小心謹慎的工作,一不留神就會被廢。唐順宗少年時,在眾多皇子中表現得出類拔萃,后來被立為太子,年輕氣盛的順宗鋒芒未改,還常常口出豪言壯語,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對他的下屬說:“我要盡我所能,幫助父皇制訂革除弊政的計劃!”還沒當上皇帝,就把自己先當皇帝了。
他這樣的做法自然會遭到父親唐德宗的不滿,這時,他的幕僚便勸他,不要對敏感問題多加干涉,一旦被其他皇子、大臣視為收買人心,遭到皇帝的猜忌,就很難澄清了。做太子的當務之急就是做好太子該做的事情,平日里應多關心皇上龍體,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至于國家大事,心里想想就行了,別公開發表言論,畢竟,這是皇帝做的事情,豈容太子越俎代庖?
太子聽了點點頭,采納了幕僚的意見,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有提起過改革的事情了,而是每天必到德宗前請安。盡管德宗晚年專制、荒淫,但太子始終不多干涉朝政,使他終于熬過了26年的皇儲生涯,當上了皇帝。
順宗能夠登上皇帝之位,表面上看來是理所當然,可事實上,還是因為他在當皇儲的時間里能夠安守自己的本分,不越位,才沒有招致皇帝的猜忌,更沒有被其他兄弟抓住把柄。畢竟,歷史上因為越俎代庖而身敗名裂的太子實在有太多太多。
守住本分,嚴守本位,是做人的底線,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守住本位,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每個人的品性中都跳躍著一絲不安分守己的欲望,經常在各種誘惑面前偏離自己的位置。火車一旦離開了軌道,就是車毀人亡的重大事故,人一旦偏離了自己所屬的地位,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后果。
16世紀末期的日本,茶道風靡貴族階層,統治者豐臣秀吉非常寵愛首屈一指的茶藝家千利體,他是豐臣秀吉最信任的人之一。千利體不但在皇宮里有自己的寓所,其為人也獲得全日本的尊崇。
然而1591年,豐臣秀吉下令逮捕他,并且判處死刑。千利體命運驟變的緣由,是這位成為朝廷新貴的人為自己制作了一座穿著木屐(貴族身份的象征)、態度傲慢的木頭雕像,并將這座雕像放置在宮內最重要的寺院里,讓經常經過的王族清楚地看見。對豐田秀吉而言,這件事意味著千利體做事沒有分寸,以為自己和最上層的貴族享有同樣的權力;他已經忘記他的地位的獲得完全仰賴幕府將軍,反而以為自己是憑一己之力贏得榮寵。這是千利體對自己的重要性的誤判,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地位是理所當然的,也千萬不要讓任何榮寵沖昏了頭。永遠不要異想天開,以為上司喜愛你,你就可以為所欲為。受寵的下屬自以為地位穩固,膽敢搶領導的風頭終致失寵的事例簡直是不勝枚舉。
長期以來,人們把孔子反對逾禮逾規的言論,看做是維護等級制的迂腐之談。然而,這恰恰是不懂“禮”文化的可貴內涵的表現。不逾越必要的尺度,不僅是做人該擁有的莊敬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技巧。
上一篇:僥幸一陣子,受害一輩子
下一篇:做真實的人,又何懼別人加難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