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心計,得不償失
巧于心計,得不償失
“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是季羨林先生為“傻瓜”下的定義,這些傻瓜,卻偏偏都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
聰明是一種先天的東西,人們總是羨慕聰明人的智商,殊不知這種表面的光芒不一定能令聰明人成功,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著眾多一事無成的聰明人。“聰明”這種天賦猶如水一樣,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世界上有一種人,確實擁有聰明的天賦,他們思維敏捷、邏輯清晰、知識淵博,因而也常常自以為了不起,甚至覺得天下沒有人比自己聰明,便處處算計,自以為巧計無痕,占足了便宜,而最后常常被人揭穿面目,成為可笑之人,所有費盡心思的伎倆也都成為了他人茶余飯后的笑談;還有一種人,總是自作聰明,甚至不懂裝懂,自以為看穿了世間一切玄機,以為自己的巧妙算計定能如己所愿,然而不僅未能得到所期待的東西,反而失去了更多。
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傻瓜》一文中諷刺了某些自作聰明的人。這些人往往以為自己最聰明,終日爭名于朝,爭利于世,錙銖必較,斤兩必爭。當正當的手段無法幫他們實現目的的時候,他們便會通過一些背地里的小動作實現自己的利益。然而,縱使機關算盡,雖然一時有所收獲,最后卻往往得而復失,甚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些人會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的巔峰跌落深淵。把別人當傻瓜的人,最后一定會自食苦果。
然而,把別人當傻瓜的現象,自古亦然,于今尤烈。有這樣一個故事,提醒著我們太工于心計卻未必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有一對夫妻開了家燒酒店。
丈夫是個老實人,為人真誠、熱情,制作的酒也好。一傳十,十傳百,酒店生意興隆,常常是供不應求。
看到生意如此之好,夫妻倆便決定把掙來的錢投進去,再添置一臺燒酒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增加酒的產量。這樣,一可滿足顧客需求,二可增加收入,早日致富。
這天,丈夫外出購買設備,臨行之前把酒店的事都交給了妻子,叮囑妻子一定要善待每一位顧客,誠實經營,不要與顧客發生爭吵……
一個月以后,丈夫外出歸來。妻子一見丈夫,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高興地說:“這幾天,我可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訣,像你那樣永遠發不了財。”丈夫一臉愕然,不解地說:“做生意靠的是信譽,咱家的酒好,賣的量足,價錢合理,所以大伙才愿意買咱家的酒,除此還能有什么秘訣?”
妻子聽后,用手指著丈夫的頭,自作聰明地說:“你這榆木腦袋,現在誰還像你這樣做生意,你知道嗎?這幾天我賺的錢比過去一個月掙的還多。秘訣就是,我給酒里兌了水。”
丈夫一聽,肺都要氣炸了,他沒想到,妻子竟然會往酒里兌水,他把剩下的酒全部都倒掉了。他知道妻子這種坑害顧客的行為,將他們苦心經營的酒店的牌子砸了,也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從那以后,盡管丈夫想了許多辦法,竭力挽回妻子給燒酒店信譽所帶來的損害,可“酒里兌水”這件事還是讓酒店的生意日漸冷清,后來燒酒店就不得不關門停業了。
故事中的妻子大罵丈夫是“榆木腦袋”,卻沒料想到自己的心計枉費,不僅未能如愿,反而毀了店鋪的清譽,一旦喪失信譽,一切都會隨之貶值并且難以彌補。老板娘自以為自己往酒里兌水的事情能夠瞞天過海,正是犯了認為別人都是傻瓜的錯誤。
真正的聰明人并不會標榜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也不會用一些卑劣的技巧來求取利益。只有那些自以為是、實則愚笨的人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真正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將別人看低,他們的視角不是俯視而是平視甚至仰視,在他們心中,永遠將別人抬高而將自己放低,這是高深的處世智慧。
蘇東坡聰明一世,不過卻因聰明而宦海沉浮,他曾經寫詩云:“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所謂“聰明誤聰明”,與其自作聰明、作繭自縛,不如摒棄這些小聰明,才能贏得大智慧。
上一篇:山不轉水轉,厚道人最賺
下一篇:幫別人成功,給自己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