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之與陳中柱生死結盟
在江蘇鹽城市鹽城公園內的烈士陵園中,最上首有一對圓形的墓冢,這兩座墓中安葬的一位是鹽城地區早期的共產黨員、革命教育家、全國著名烈士趙敬之;一位是被譽為“一代抗日英雄名將”、“斷頭將軍”的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第四縱隊司令陳中柱將軍。
為什么這兩位不同政黨的人物的墓緊挨著,一般大小,又合用一塊廣場呢?這當中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陳中柱和趙敬之是同鄉同窗,是情同手足的結拜兄弟。1924年,他們讀中學時就品學兼優,正直愛國,在國民黨老黨員陳為軒先生的培養教育下,兄弟倆同時參加了國民黨。
1927年初,他們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在家鄉發動革命,擴大北伐軍的影響。7月,國共兩黨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陳中柱考入國民黨江蘇省警官學校。
1928年8月,趙敬之從南通省立七中畢業后,考入了由中共地下黨主辦的上海勞動大學。1930年,他成為中共黨員。從此,兩位同鄉、同窗、同甘共苦的兄弟,在歷史的十字街頭,各自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道路。
一個繼續為國民黨員,成了國民黨軍隊的骨干;一個是中共地下黨員,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即使這樣,他們之間的往來仍然不斷,也未影響倆人的情誼。
陳中柱并沒有因為身份不同而輕視義弟,相反卻經常向義弟提供幫助;趙敬之也沒有因為義兄是自己的“政敵”而疏遠他、厭棄他,反而借助義兄的關系開展工作。1933年趙敬之受黨的派遣,在陳中柱的關照下,考入南京國民黨中央軍校政訓班學習。
“九·一八”事變,在日寇的侵華行徑面前,兄弟二人義憤填膺,同仇敵愾,聯袂請纓,共赴華北抗日前線,殺敵保國。他們互相支援,浴血奮戰。在臺兒莊西面的大洞山戰役中,趙敬之聽到大洞山處義兄被圍,冒死連夜趕赴大洞山,沒見到義兄的面他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在鹽城西鄉洪橋,兄弟倆又見面了。經過這場血與火的離別而再次相見,倆人分外親熱。趙敬之經地下黨組織的同意,幫助擴充了陳中柱隊伍的實力、裝備,使其成為一支有力的抗日武裝。
1939年,趙敬之和幾個地下黨員創辦了“鹽城縣第一中學學生補習團”,直接為新四軍培養和輸送骨干。一次,因學生行動不慎泄露了秘密,被國民黨縣黨部發現,趙敬之被捕。在酷刑下,趙敬之堅貞不屈,始終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
趙夫人攜幼女哭訴,找到陳中柱,陳中柱氣得濃眉怒豎,向抓趙敬之的人說明趙是他的義弟,輸送的青年是來投奔他的部隊的。縣黨部顧慮到陳中柱是中統頭目,不敢得罪,只好將趙敬之釋放,并禮送到泰州。
獲釋后,趙敬之住進陳中柱家中治傷、休養,兄弟倆經常促膝談心,趙敬之還根據陳毅的指示,幫助陳中柱整肅了政訓處,清除了日偽分子,成立了政治工作隊,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鼓舞士兵的斗志。陳中柱挽留義弟幫他帶兵。并委以重任。但因為趙敬之接到了陳毅的秘密通知,他謝絕了義兄的一片盛情,借口回鄉看望老母,返回鹽城。
1940年,在國民黨的第二次反共浪潮中,有人拉陳中柱同流合污,陳中柱拒絕了,于是他便成為日偽軍的眼中釘,處境十分險惡。他率四縱隊孤軍奮戰百余日,彈盡糧絕。
在這種情況下,陳中柱想起陳毅的囑咐,率部向新四軍駐地靠攏,準備起義。就在他轉戰到興化水網地帶時,突遭日偽軍五路截擊、包圍。陳中柱一面激戰一面派人與新四軍聯系。陳毅得知陳中柱的情況,當即派趙敬之率一個加強營火速出擊,援助陳中柱突圍。
1941年6月7日,當新四軍增援部隊強渡到第六道河時,遇到了沖出包圍的陳部殘兵,才得知陳司令已經壯烈殉國了。
日軍為了邀功,殘暴地將陳中柱的頭割下來送到泰州的日軍步將那里,陳夫人聞訊后帶著幼女毫無畏懼地闖入日軍司令部,索取丈夫的首級。日軍司令深為她的果敢行為震驚,捧交了陳中柱的首級。陳夫人將丈夫尸體縫合好,安葬在泰州城下。
1947年夏天,黨派趙敬之建立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高級??茖W校。8月2日下午,在趙敬之穿越串場河敵人封鎖線時,被國民黨便衣隊發現,面對敵人,他臨危不懼,縱身跳入河中向對岸游去。敵人以排槍向他射擊,擊中了他的頭部,趙敬之壯烈犧牲在串場河中。
40個春秋過去了,1986年10月,鹽城市政府將趙敬之烈士的陵墓從串場河畔遷入鹽城公園的烈士陵園,同時舉行了隆重的立碑儀式。
這時,已旅居國外的陳夫人得知丈夫義弟遷靈的消息,馬上飛越重洋,回到祖國,向趙敬之的陵墓敬獻了鮮花,然后向政府提出申請:追認陳中柱將軍為烈士;為紀念丈夫及其義弟的生死之交,將陳將軍的陵墓也遷到烈士陵園中,讓兄弟倆永遠相伴。
1986年,政府批準了陳夫人的請求,兩位生死結盟的兄弟,兩位為民族獻身的英杰,兩個中華民族的忠魂,相陪相伴,同被人們祭奠,共為人民敬仰。
上一篇:謙恭禮讓的楊士奇
下一篇:造船成功的富爾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