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掃平六國的戰將
——掃平六國的戰將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秦代杰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掃平六國,統一天下,秦王政自稱為秦始皇。他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在封賞時,始皇問群臣:“你們說,今六國一統,誰的功勞最大呢?”
趙高搶先答道:“若論平定天下之功,文莫如尉繚李斯,武莫如王賁蒙武。”
始皇說:“你之文臣所推,朕并無異議,但你之武功所推,我以為當首推王賁之父王翦才是。若非王翦平定長安君、樊於期之叛,鎮壓呂不韋、嫪毐之亂,破趙城而退齊師,平趙燕而俘趙王,攻荊楚而虜楚王負扔,何來天下之統一呢?所以,論天下之武功,必須首推老將王翦?!?/p>
于是,始皇即封王翦為武成侯,凡頻陽周圍之10萬戶,盡為王翦所屬。始皇對王翦亦以師稱之。王賁封為萬戶侯,論功行賞封侯之后,王翦父子,名聲大振。
不僅僅是春秋戰國時期,王翦老將軍,他是舉世公認的一員智勇戰將。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78)正月,秦派五大夫王陵率兵進攻趙都邯鄲,但收獲不大。昭王又派了軍隊協助王陵,還是打了敗仗。他欲派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陵統兵,可武安君拒不執行王命,并有不少怨言,后終被昭王賜劍自刎。
白起自殺后,昭王拜王翦為將,讓其伐趙。拜將之日,王翦對昭王說:“我知道,大王仍惱武安君,但武安君之言不無道理。趙國雖新有長平之敗,但集中傾國之兵也不下五六十萬,足以與秦抗衡。更何況,各國救兵,源源而至。今秦軍遠征,兵力困乏,宜速決而不宜久持。依臣之見,莫如大王隨軍親征,一可鼓舞士兵,二可了解敵情,能戰則戰,不能戰則退,即使此番攻不下邯鄲,我們仍可根據實際情況以作后圖。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昭王說:“將軍之言,正合我意。好吧,我隨你親征就是。”
王翦又說:“但凡出兵,應師出有名。我們此番出兵,該找個正當理由才是?!?/p>
昭王說:“王陵兵敗,損兵五營。王齙又敗,損兵逾萬。我們為報仇雪恨而去,理由還不夠充分么?”
王翦笑曰:“以此為理,謬理也!跨千里而攻彼之國都,雖勝亦不能贏得人心,敗則諸國拍手叫好,其不足以做為出兵的理由。吾向聞應侯范雎曾為魏須賈門下,須賈使其于齊,范雎從之。至齊后,因齊襄王聞范雎之才,曾賜金賞銀,欲留其于齊,但范雎固辭之。須賈得知此事,以為范雎出使期間,曾經泄密于齊,歸國后,他將自己的猜測告于魏相國魏齊。
魏齊大怒,即使舍人笞打范雎,要他招認泄密之事,范雎實無此事,不予招認,魏齊便命將范雎加力笞打,折斷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齒,直把他活活打死過去,還棄尸于茅廁,撒尿于面門,真是殘忍至極。幸范雎是假死,經萬千曲折,才有緣來我秦國,被大王慧眼識之,給其封侯拜相。
后須賈出使于秦,應侯便捎話須賈,讓他取魏齊之首,否則秦大軍伐魏。魏齊聞言,棄相印而走趙國,投在平原君趙勝門下。我們此番出兵,只以擒拿丞相仇人魏齊為名,豈不就名正言順了。”
“好,好,好主意?!闭淹跏指吲d地說。“就以此為理由,勝則破趙都邯鄲,退則擒丞相仇人,確是良策?!庇谑牵淹跤H率大軍20萬,以王翦為主將,浩浩蕩蕩,殺奔趙城而來。秦軍此來,一因昭王親征,二因王翦為將,兵勢極盛,銳不可當,入趙境,即連拔三城,大勝。
其時,趙惠文王新逝,太子丹立,稱之為孝成王。孝成王年少,惠文太后用事?;菸奶舐勄剀娚钊耄跚?。恰是藺相如病篤告老,虞卿代為相國。
虞卿建議以廉頗為將御敵,惠文太后準之。廉頗固守待戰,與秦軍相持不下,但秦軍兵勢太盛,趙軍敗跡已露。
于是,趙求救于齊,齊以田單為大將,發兵10萬,前來救趙。齊國發兵,形勢大變,趙軍并前抗衡秦諸國之兵接應于內,齊國大軍進攻于外,秦軍進則難突破廉頗拒守之勢,退則恐齊趙諸國軍馬內外夾擊,顯得進退兩難。
王翦認真分析了兩軍形勢,對昭王說:“現今秦趙交兵多日,秦軍己顯疲憊,趙國有平原君廉頗諸多名將,我軍急切間難以取勝。若齊田單大軍驟至,內外夾擊,我軍危矣!為今之計,不若班師,我有拔趙三城之捷,可全師而歸!”
昭王說:“此番發兵,以獲魏齊之首為名。應侯與魏齊,有不共戴天之仇,應侯之仇人,即我之仇人,今不得魏齊,我有何面目歸秦見應侯?”
王翦說:“今欲擒魏齊,只需向平原君曉以利害,他獻魏齊我即班師退兵,不獻魏齊我則另想萬全之策?!?/p>
昭王從其計,遣使對平原君說:“秦之伐趙,為取魏齊。魏齊小人,曾笞擊秦相范雎至死,還棄其尸,溺其面,真是罪該萬死!只要君獻出魏齊,秦國即予退兵,決不延誤。”
平原君說:“魏齊昔為魏相,也曾有功于魏,即使現今棄相不做,偌大魏國,豈無他一人容身之處。且天下之大,魏齊他處處皆可容身,又為什么獨獨找到我平原君門上呢?你回去告訴秦王,魏齊確實不在我府,所以難以綁送?!?/p>
使者幾番赴趙,言及有人看見魏齊曾在平原君府之事。平原君聞言變色:“你言下之意,秦王欲遣兵來搜吾府不成?真是豈有此理!”言畢,拂袖而去。使者無趣而歸,向昭王言及前情。
昭王怒極,欲再進兵攻趙。王翦急攔:“大王,兩軍決戰,勝敗只在一瞬之間,為將帥者瞬間的一念之差,決定著十萬、數十萬以至于百萬雄師的生存死亡。臣以為,驕兵必敗,躁兵必敗,疲兵必敗。似此三大必敗因素,我軍現具備其二,進軍必敗無疑。如今,不就是平原君拒交魏齊嗎?趙勝不交魏齊,不見得趙王不交,如修書于趙王,魏齊指日可擒?!?/p>
昭王從其言,便修書趙王,曰:寡人與君,兄弟也。寡人偶聽道路之言,說魏齊藏在趙平原君趙勝的住所。因魏齊是秦相范雎的仇人,他曾經將范雎鞭笞致死,肋骨折斷,葦席拋尸,實非人之所為。寡人發誓為相國報仇雪恨。
此番出兵不為別的,只為擒拿魏齊。否則的話,我們怎會輕涉趙境呢?已取得趙國的三座城池,是不得已而為之。如趙能綁送魏齊或獻魏齊之首,定將三城仍還歸于趙。寡人愿秦趙重歸舊好,不知你們是否愿意?書即送出,秦國大軍即退,并以三城歸還趙國。田單聞秦師已退,便亦率軍歸齊。
此時,昭王退兵于函谷關,又問計于王翦:“依卿之計,已退兵修書還城,可仍未擒得魏齊,為今之計,當如何呢?”
王翦說:“我軍退,齊軍亦退,雙方均無傷亡,此亦為我們的成功。今欲擒魏齊,還須如此如此。”
王翦俯耳低言,向昭王說了一條妙計。原來,他要昭王修書平原君,請他來函谷關赴宴,借機扣留平原君,脅迫他交出魏齊。
秦昭王依計而行,果然使平原君上鉤,并將其押至咸陽。他又遣使邯鄲,稱不得魏齊,便不放平原君歸趙。
趙孝成王畏秦如虎,便發兵圍平原君府,欲擒魏齊。魏齊逃走,去找趙相虞卿。虞卿情急,捐棄相印,同魏齊赴魏投奔信陵君無忌。信陵君畏秦,不敢相納,魏齊便引佩劍自刎。
趙孝成王將魏齊之首,星夜送往咸陽。秦昭王將其賜給范雎。范雎令漆其頭為溺器,曰:“汝使賓客醉而溺我,今令汝于九泉之下,好常含我溺。”
既得魏齊之首,秦昭王遂以禮送平原君還趙,趙王任平原君為相國,以代虞卿之位。
此番,王翦初為大將,未傷一兵一卒,即獲相國范雎的切齒仇人魏齊之首,退齊趙兩國之兵,秦昭王甚是高興,稱贊說:“昔武安君善于用兵,威震天下,但他過于剛愎自用,不遵王命,所以不能善終。今王翦將軍既善于用兵,又善于用智,真乃智勇將軍也!”自此,王翦便獲“智勇將軍”之美稱。
上一篇:愛護小動物的葉子
下一篇:用妙語解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