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心理斷乳”
現代社會,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七八歲了,還不肯自己吃飯、什么事都向父母求助,真的讓人操碎了心。其實,這是孩子任性固執、追求享受、獨立性差的表現,也就是兒童心理學上常常提到的還沒有“心理斷乳”。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如此,那么,你最好先看看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有這樣一些教育習慣:
(1)早上快要遲到了,可孩子還是慢吞吞的,受不了了,趕快幫他穿衣穿鞋。
(2)看他吃飯慢吞吞的,天又冷,算了,喂他吧。
(3)孩子說要自己洗澡,就怕他洗不干凈,大了再說吧,還是我幫他洗。
(4)自己生病了,本來讓孩子泡個面不難,可營養不夠啊,還是堅持給孩子做飯吧。
(5)上學的書包可真重,現在是長高的時候,幫孩子拿不為過吧。
(6)畫畫后桌面一片狼藉,可睡覺的時間又到了,算了,我來收拾吧。
(7)要出去旅行了,小家伙怎么懂收拾行李嘛,肯定是我來幫忙的。
這些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家長擔任了孩子的保護傘,可家長似乎沒有注意到,這樣會導致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將來在面對、解決困難時,會表現出其缺乏自信和獨立性的一面,更別說獨當一面了。因此。家長必須引起重視,要幫助孩子“心理斷乳”,逐步讓孩子學會獨立,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意義深遠。
具體來說,我們父母要記住以下教育原則:
1.學會放手
幫助孩子“心理斷乳”,首先父母自己要認識到孩子必須要有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只有父母先認識到,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知道,哪怕現在我們什么都為孩子操心,但早晚孩子要過自己的生活,家長不能在他幼兒時剝奪他獨立生活的意識。只有這樣,孩子以后才能走得好、走得讓家長放心。
自從我們的孩子開始學習如何走路時,他就必須要獨立踏上人生的旅途。對父母來說,則要做到,孩子能自己走,哪怕走得歪歪扭扭,會摔跤,也要讓他自己走。
2.不要扼殺孩子的自理萌芽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的欲望與萌芽,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表現,如1歲多時愛甩開大人自己走路,自己去抓飯來吃,自己穿鞋子等,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想通過自己雙手的觸摸來探索。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家長要鼓勵,用笑臉來鼓勵孩子去做。
3.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對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少孩子對家長都有很大的依賴性,如何讓孩子克服這種依賴性呢?
(1)家長要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段,為孩子制訂一些自理計劃,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好或者不盡如意的話,家長不可浮躁,也不可胡亂批評和打罵孩子,否則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2)讓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別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另外,我們還應讓孩子學習一些應急處理辦法。
(3)當孩子不知道怎么去處理某件事時,家長不要立即協助,而應盡量引導和鼓勵他,幫助他找到困難的地方,并從一旁協助其解決問題,進而幫助孩子提升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4.不回避挫折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人到了逆境中,學習到的東西要比順境中多很多,孩子缺乏逆境經歷,也就失去了很多學習的機會,將來,他會為此付出更大更多的代價。
要培養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必須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就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為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的,小的時候受到一點挫折,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明天就會獨立成長。孩子總要離開父母的懷抱,走進競爭的社會。家長放手越早,孩子成熟越早。早些讓孩子自理,孩子的責任感會增強,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也就逐漸能自立了。
5.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
我們經常見到:孩子在穿衣服或鞋子,穿了半天沒穿好,媽媽沖到他面前,邊數落邊快手地幫孩子把鞋穿上。孩子動作都是慢的,因為這個世界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嶄新的,我們看上去很簡單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則不是,都要去學,反復練習才能做到。所以,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
比如,父母很趕時間,但孩子還在那磨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總結經驗,把出門的時間提前一點,比如打算9點出門,就從8點10分或8點鐘就準備。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給孩子自己穿鞋穿衣了。可以給獎勵的東西,但不能是物質的,最好是口頭上的獎勵,比如摸摸他的頭、沖他笑一下,或者給他一個大拇指,這樣就夠了。孩子從家長的表情、動作就可感知你的鼓勵。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大人是,更不要說小孩了,關鍵看惰性來了時怎么去引導。
總的來說,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多動手,這有利于培養孩子自理的習慣和自立的能力,日常生活中,不要總是為孩子包辦一切,縱容孩子的懶惰,凡事愛代孩子動手的習慣妨礙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及鍛煉,更是剝奪孩子學會獨立自理的機會。家長鼓勵孩子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孩子做時家長要有耐心,要容許孩子犯錯誤,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獨立、自理能力強的孩子!
上一篇:如何培養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下一篇:學會放下煩惱,淡然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