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相連的革命情誼
趙聲和黃興都是辛亥革命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他們為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建立獨立富強的民主共和國,棄學從戎,歷盡千險,出生入死,百折不撓。在革命斗爭中,兩人建立起血肉相連的友誼,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趙聲原名毓聲,江蘇鎮江人,17歲考中秀才。后來江南水師學堂招考,趙聲慨然投筆,以第一名錄取。因言論激烈,被勒令退學。后入江南陸師學堂插班肄業。
趙聲赴日時,結交了留日學生黃興。黃興湖南善化人,考中過秀才,后就讀于湖北兩湖書院,1902年春被選赴日留學,入宏文學院速成師范科。接觸了革命思潮后,從一介書生開始走向革命。
趙聲與黃興等人相識結成好友,趙聲常參加留日學生集會,發表演說,甚為黃興等人傾慕。趙聲東游日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考察軍事。此時,黃興也對軍事興致很濃,所以趙聲常約黃興去觀看日本士官聯隊的操練。
二人還通過各種途徑,請日本軍官給予軍事技術與戰略方面的指導。他們都喜歡實彈射擊,并曾在東京武術會演習槍彈騎射中獲獎牌。趙聲和黃興自此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03年夏,趙聲從日本回國。同年黃興也從日本回國,兩人都認為革命是必須在國內進行的事。同年,趙聲回江蘇,被聘為兩江師范學堂教員,他暗中創作了一首宣傳反清的《保國歌》,傳播于長江中下游各地。
與此同時,黃興則去湖南開展革命工作,并在長沙主持明德修業學校。1903年秋,趙聲因在南京北極閣拒俄救國大會上演講倡論革命,被清廷列入緝捕之名,被迫避走湖南長沙,與黃興故友相逢,格外親切。
1904年初,黃興等人在湖南組織華興會革命團體,并準備在長沙發動起義。趙聲為與湖南策應,決定往北方活動,故離開長沙,來到北京,后來又到了保定,與革命志士吳樾結交。
在這期間,他進入北洋新軍任隊官,準備借秋操之機舉行起義。但因北方風氣閉塞,運動無效。趙聲又回到南京擔任了江寧督練公所參謀官,以后又到江陰教練新軍。
1904年底,黃興領導的長沙起義流產,黃興等人被迫逃往日本。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建立中國同盟會。孫、黃二人非常重視趙聲深入新軍所做的工作,派人與趙聲聯系,吸收趙聲加入同盟會。
1906年,長江中游一帶鬧災,湘贛交界的萍鄉、瀏陽、醴陵災情更嚴重。黃興等人決定伺機起義。12月起義爆發,趙聲在南京聞訊后,認為時機可乘,積極策劃南京新軍響應,并秘密派人前往聯系。
但當趙聲率領的新軍到達萍鄉時,起義已失敗,革命軍也解散了,趙聲只能“摩挲長劍,暗中揮淚”,黃興后來知道這種情況,也“擊桌愧憤,寢食俱廢”。兩位志士后來都因起義遭到厄運,但卻沒有氣餒,仍然堅持戰斗。
1911年4月,由趙聲、黃興分別任革命軍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在廣州領導了歷史上著名的黃花崗起義。
后起義失敗,黃興負傷到廣州河南一個同志家養傷,趙聲也因迷路,渡珠江來河南,碰到一位出外為黃興買藥的同志,這樣,兩位戰友得以相見。一見面他們就抱頭痛哭,黃興因傷痛暈過去又蘇醒過來,要渡河去與清兵拼命,被趙聲勸住。
趙聲與黃興先后脫險來到香港。趙聲感情上處于極度痛苦之中,常以酒澆愁。5月6日趙聲患盲腸炎,口中吐血,黃興派自己的妻子日夜守護在趙聲病床前。
趙聲病情日趨惡化,臨終前,神志忽然清醒,并吟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淚隨聲下,他再一次睜開雙眼說:我對不起死去的戰友,報仇雪恥就靠你們了。說完,竟淚流不止。5月18日,趙聲去世,年僅32歲。
黃興獲悉趙聲去世的噩耗,痛不欲生,他設奠哭祭,為他送葬。此后,黃興在《與胡漢民致譚德棟等書》中,仍追述趙聲逝世之事,認為像趙聲這樣豪雄英武的人,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而是死于平常的病痛,實在是令人悲慨。表達了黃興對趙聲的深切懷念之情。
上一篇:虛情假意的鱷魚
下一篇:裴潛東壁掛胡床